《棚栽鸡腿菇:农村产业新动力,致富新途径》
鸡腿菇,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独特的风味,成为餐桌上的新宠。不仅味道上乘,鸡腿菇还富含营养,具有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巨大。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鸡腿菇的生产成为了一个新兴且适宜的项目。
在蔬菜大棚中轮作鸡腿菇,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农业设施。首先,大棚需要进行遮阳处理,早秋使用草帘覆盖,晚秋或冬季则采用二层遮阳膜,确保大棚四周的薄膜能够灵活掀放,便于通风换气。
对于曾种植过西瓜或蔬菜的大棚,在栽培鸡腿菇前,需要进行除虫处理,使用低毒农药如敌敌畏或杀灭菊酯,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在投放菌袋前,要将泥土充分倒细,并在大棚内设置三条畦床,每条畦宽约90厘米,坑深不超过30厘米,并撒入干石灰进行消毒。
鸡腿菇的生长温度范围是8~30°C,最适宜的温度为12~18°C。在浙江省北部地区,9月底后即可出菇,因此菌袋的制作应在8月中旬后进行。使用15厘米×32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配方A和配方B均可,按常规方法拌料、装袋、灭菌后,在室内发菌,一般40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料,然后移入栽培棚开袋。
鸡腿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覆土不长子实体,且特别能耐低温。菌丝在低温环境下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开袋时要注意气温条件,确保适宜鸡腿菇子实体的形成。脱袋覆土后,一般在15天左右就能形成子实体。秋季最早投放时间在9月中旬,最适宜投放时间在10月中旬至11月底。
菌袋长满菌丝后,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脱袋投放菇床上,并立即覆土。覆土材料可以直接使用菇床旁边的泥土,需充分捣碎并预湿。覆盖材料最好是营养土,覆土前一个月,选择无污染区的田地,翻耕时加入粪肥,经自然堆积发酵再打碎,加入1%石灰调节含水量在25%进行覆土。
覆盖预湿的泥土后,菇床同时搭小拱棚,并覆盖薄膜,以保持土层湿度与换气。半个月后,鸡腿菇的子实体原基就会形成,子实体形成时要求保持较高的湿度,并经常进行通风换气。管理上重点抓好温度的控制,棚温超过28°C时,以降温增湿为主,换气时避免风直接吹入床面,以免影响菇的质量;菇棚温度低于15°C时,以增温降湿为主,把菇棚表面的遮阳材料掀掉,在棚内搭小拱棚,促使鸡腿菇子实体正常形成。一潮菇采完后,对床面进行喷药除虫一次,并撒入干的石灰粉防杂菌。
鸡腿菇的最适宜采收期是鸡腿菇的菇蕾期,即菌盖紧包菌柄,菌环尚未松动或刚刚松动,菇体六七成熟时采收。大型鸡腿菇品种采收高度15~20厘米,普通品种采收高度8~15厘米。通过这些细致的管理,鸡腿菇的生产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的产业结构,还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