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育239:通化农科院的田野新星
在吉林省的广袤田野上,通化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出了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通育239。这个品种的诞生,是农业科技与自然选择的完美结合,它的故事始于1994年,由B410和A133两个转菰后代材料的杂交,经过精心的集团育种方法和田间鉴定选择,最终成就了这一原代号为通育03-212的优质品种。
通育239以其适中的株高和深绿色的叶片,展现出了其强健的生命力。它的半紧穗结构,平均穗粒数达到109.5粒,结实率高达88.6%,这在水稻品种中是相当可观的。而椭圆形的籽粒,稀短芒,颖壳黄色,千粒重25.5克,这些特征都让通育239在众多水稻品种中脱颖而出。
品质分析显示,通育239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达到了83.2%和75.2%,整精米率也有56.7%,粒长5.2mm,长宽比1.9,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分别为14%和1.3%,透明度达到1级。这些数据不仅证明了通育239的高品质,也反映了其在食用价值上的优越性。
尽管通育239在苗瘟和叶瘟上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但它的抗逆性依然值得肯定。在26个田间自然诱发有效鉴定点次中,穗瘟出现1个9级重病点,这在水稻品种中是可以接受的。此外,通育239的生育期为141天左右,需要≥10℃积温2800℃以上,属于中晚熟品种。
在产量上,通育239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2004年预备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达到了8487.0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2.3%。接下来的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分别为8181公斤和9318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2.3%和9.2%,两年平均增产5.9%。2006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8596.5公斤,比对照增产5.4%。
通育239的栽培要点包括稀播育全蘖壮秧,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下旬插秧;栽培密度为行株距30×20厘米,每穴2-3棵苗;施肥方面,氮、磷、钾配方施肥,每公顷施纯氮135-150公斤,纯磷60公斤,纯钾90公斤;田间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分蘖期间结合人工除草,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及时防治稻瘟病。
通育239适应于吉林省通化地区以外的中晚熟区,这一品种的推广将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它不仅是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的骄傲,更是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