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海中金矿的养殖秘诀
探索海洋深处,我们发现了一种被誉为“海中金矿”的宝藏——斑节对虾,也被称作草虾、鬼虾或竹节虾。这种虾类以其个体大、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而闻名,是全球三大养殖虾类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在中国华南沿海,斑节对虾的养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斑节对虾的生态习性揭示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它们偏爱沙泥或泥沙底质的栖息地,白天潜底不动,傍晚则开始活跃觅食。盐度适应范围广泛,从5到25,接近10时生长最为迅速。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4°C到34°C,最适生长水温为25°C到30°C。斑节对虾是杂食性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要求为35%到40%,能够摄食多种食物,包括贝类、杂鱼、虾、花生麸和麦麸等。
虾池的建设是养殖成功的关键。选择风浪小、潮浪畅通、水质清澈的海区,以沙质底为最佳。虾池应为长方形,面积在0.7到1.0平方公里之间,池深2.0米,水深1.5米左右。每个虾池都应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以便于操作管理。
清塘消毒是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每年收完虾后,需要彻底清塘,晒塘至龟裂,移除残饵和淤泥,翻耕曝晒。新建虾池则需要让海水进出冲洗,确保池底pH值稳定在7.5以上。
培养基础饵料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技术措施。通过施放尿素和磷肥,保持池水透明度和适宜的pH值,为虾苗提供充足的浮游生物饵料。
投放虾苗时,要选择个体大小均匀、健壮、活力强的虾苗。放苗密度要根据虾池条件、水域环境和管理水平来确定。放苗的最佳时间是3月下旬至4月初,水温稳定在25°C以上。
科学投饵是保证对虾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投饵量要合理,避免败坏水质或无法满足营养需要。投喂要均匀,合理搭配,提高饵料利用率和对虾成活率。
日常观测及管理包括观察对虾摄食活动、生活环境变化,检查堤基安全、闸门渗漏、网具破损等情况。通过定期测定对虾的成活数及体长、体重,监控调节水质,维持适宜的生存生长环境。
防治病害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清塘消毒、定期泼洒消毒剂、施放沸石粉净化水质和底质,以及投喂药饵等方法,有效预防虾病。
适时收获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关键。斑节对虾养殖80到100天,当90%以上达商品规格时,就应及时收获出售,以减少损失风险。
斑节对虾的养殖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通过精心的管理和技术应用,我们可以从海洋中收获这一珍贵的资源,为人们提供美味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