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东玉225:东北农业的新希望,高产抗病的春玉米新品种
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农业科研的成果正不断转化为农民的丰收。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名为“中科东玉225”的春玉米新品种,它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精心培育,以其出色的产量表现和抗病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中科东玉225”以其审定编号国审玉20243234,标志着其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玉米品种。这个品种的诞生,是科研人员多年辛勤工作的结晶,它的父母本分别是Z3326和NM2201,这两个优秀的亲本赋予了“中科东玉225”卓越的遗传特性。
在生长周期上,“中科东玉225”属于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从出苗到成熟仅需127.8天,比传统的郑单958早熟0.3天。它的幼苗叶鞘呈紫色,花丝、花药和颖壳均为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达到325厘米,穗位高12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果穗呈长筒型,穗长22.5厘米,穗行数在16至18行之间,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类型,百粒重高达36.3克。
在抗病性方面,“中科东玉225”展现了其坚韧的一面,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但对穗腐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有一定的敏感性。在营养成分上,它的籽粒容重为730克/升,粗淀粉含量75.87%,粗蛋白含量8.67%,粗脂肪含量4.35%,赖氨酸含量0.27%,这些指标都显示了其作为饲料和食品原料的高价值。
产量表现是“中科东玉225”的一大亮点。在2022年和2023年的国家玉米品种联合体试验中,它的平均亩产分别为834千克和908千克,比对照增产5.4%和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71千克,比对照增产5.5%。2023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853千克,比对照增产7.5%,这一成绩无疑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栽培技术方面,“中科东玉225”适宜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播种,每亩密度约4500株,并需注意防治穗腐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
最后,根据审定意见,“中科东玉225”适宜在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天津市春播区种植,这为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科东玉225”,不仅是一个品种的名称,更是东北农业科技进步的象征,它的到来,为农民的丰收增添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