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菱鲆井水养殖新路径:塑料大棚技术
在海水养殖的世界里,大菱鲆以其高饵料转换率和快速生长的特性,成为了养殖业的新宠。这种欧洲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不仅生长迅速,耗氧量低,而且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和远距离运输。自1992年引入中国后,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大菱鲆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启了我国海水养殖的新篇章。
大菱鲆的生态习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养殖对象。它们是冷水性鱼类,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范围广泛,最适生长温度为14°C-17°C。这种底栖性鱼类性格温驯,觅食时跃起捕食,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转化率极高,放养密度可达40kg/平方米以上。
在养殖模式上,塑料大棚井水养殖技术以其投资少、成本低、经济实用的特点,成为北方沿海养殖大菱鲆的最佳选择。一个500平方米的大棚,投资不足8万元,水温常年保持在14—19°C,经过7—9个月的生长,大菱鲆体重可达500g以上,当年就能获利。
塑料大棚的构造与冬暖式蔬菜大棚相似,采用红砖水泥砌墙,弧形钢梁,渔用大绷膜覆顶,上盖草棚。养鱼池设计为方形抹角或圆形,面积30—50平方米,深度60—100cm,每池设气石6—10个,确保水质优良。
水质管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每个大棚配备直径80cm的海水井2口,井水的水质理化指标必须符合养殖标准。地下水严重缺氧,因此必须设立曝气装置,使溶解氧达到6mg/升以上,以保证鱼的生长和健康。
苗种选购时,要求规格至少5cm以上,健康无病害,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无眼侧光滑呈白色。鱼种运输采用尼龙袋充氧方式,运输时间控制在10-20小时内,确保鱼体不受损伤。
放养密度与饲育条件、水质、换水量等密切相关。一般体重10g以下的鱼苗放养密度在2kg/平方米以下,随着鱼体重的增加,放养密度也相应调整。
日常管理中,饵料加工及投喂是加强鱼体营养、防止营养性疾病的重要环节。采用大菱鲆专用粉末饲料与冷冻或新鲜杂鱼混合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鱼体重100g以前每天投饵3次,以后每天2次,体重600-800g时,每天在傍晚投喂1次。
水质管理包括定期测定水温、溶解氧、盐度、pH值、硫化物含量、氨氮浓度等。换水量保持在5-10个循环/天,根据养殖密度及供水情况等综合考虑。
病害防治方面,每天应暂停水流和充气2次,以便仔细观察鱼的情况并检查池中有无病鱼、死鱼或不正常个体。每15—20天进行一次药浴,使用10—20ppm抗菌素或者100-200ppm的福尔马林药浴1—2小时。
通过这种塑料大棚井水养殖技术,大菱鲆养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