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玉号杂交种:中国玉米增产的金色钥匙
在中国广袤的农田中,玉米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种植面积,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辽宁省丹东市农科院自60年代末以来,以其卓越的玉米杂交种研发能力,为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丹玉号杂交种的诞生,标志着玉米产量的飞跃。 在60年代初,辽宁省开始利用双交种,而到了60年代后期,丹玉6号的问世,开启了杂种优势利用的新时代。这一变革带来了单交种选育成果的突出表现,推广普及速度快,种植面积大,极大地促进了玉米的大幅度增产。数据显示,辽宁省在推广杂交种之前的1949至1968年间,平均每公顷产量仅为1905公斤;而到了1979年,全省玉米平均单产上升至4515公斤,是前20年的2.37倍。这一增长,丹玉号杂交种功不可没。
丹玉号杂交种的增产效应,在全国范围产生深远影响。 1978至1995年间,辽宁省种植的杂交品种超过130个,总面积达到2278.8万公顷,其中丹玉号杂交种面积为966.5万公顷,占比高达42.41%。特别是丹玉6号、丹玉13号等7个品种,总面积为943.2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600至750公斤。这意味着在18年间,丹玉号杂交种为全省增产粮食56.59至70.73亿公斤,平均每年增产3.14至3.9亿公斤,按每公斤0.80元估算,共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5.27至56.59亿元。
丹玉号杂交种的成功,源于其卓越的特性和科学的推广策略。 这些品种不仅熟期适中、高产稳产,而且抗病性好、适应性广。例如,丹玉6号和丹玉13号的生育期均在125天左右,适应全省玉米主要产区栽培,尤其在低温冷害年份也能正常成熟,深受农民欢迎。此外,丹玉13号在全国的推广面积达到2439.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430.5公斤,共增产粮食105.02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4.02亿元。
亲本提纯保纯,保持品种优良种性,是丹玉号杂交种长期发挥增产作用的关键。 丹东市农科院坚持搞好亲本自交系的提纯保纯,生产优质杂交种子,保持其优良增产性能。例如,丹玉6号的母本自交系旅28经过提纯后,恢复了增产性能。丹玉13号也建立了原原种至制种亲本种子的保纯繁殖体系,保证了双亲的优良特性。
商品种子产销的发展,加速了良种的推广普及。 辽宁省自1986年发展玉米商品种子产销,向全国大量供应玉米种子,对丹玉号杂交种的迅速扩大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6至1995年间,辽宁省销给全国的丹玉13号种子总量达56367.2万公斤,可供播种1503万公顷,同时还供应兄弟省亲本种子满足自繁自制和自用,保证了丹玉13号的快速推广普及。
丹玉号杂交种,不仅是辽宁省的骄傲,更是中国玉米增产的金色钥匙,开启了粮食增产的新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