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洞A”核雄性不育——农业革命的突破

2025-09-02 05:51:38 发布

在1972年,一个意外的发现在棉花田里改变了棉花种植的未来。科研人员在大田中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棉花植株,这一发现开启了棉花“洞A”核雄性不育种质的研究之旅。经过三年六季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终于培育出了这一独特的棉花品种。

“洞A”核雄性不育棉花的不育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这意味着它的不育性遗传稳定,易于转育到其他品种中。这种棉花不仅不育性遗传稳定,而且具有强大的配合力和广泛的恢复系,使得不育株率大约为50%,而单株不育度达到了100%。这些特性使得“洞A”核雄性不育棉花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利用“洞A”核雄性不育棉花,科研人员转育出了多个衍生不育系,并从中筛选出了12个已经通过审定的杂交种。这些杂交种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广泛,为棉花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A”核雄性不育棉花的应用面积稳步扩大,从四川扩展到湖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省份。截至199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了61万公顷,每公顷增收皮棉约150千克,创造了约9.62亿元的新增产值。

“洞A”核雄性不育棉花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还为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农业科技的进步树立了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