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培育的“川及1号”:高效抗病白及新品种
在峨眉山市的野生白及群体中,西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精心培育出了一种新的白及品种——“川及1号”。这个品种以其卓越的生长特性和抗病能力,为中药材种植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川及1号”的年生育期平均为280天,株高约39.13厘米,株型紧凑,茎粗在1.0至1.3厘米之间。它的块茎呈三角状突出,单块茎鲜重平均达到10.36克,年分茎数超过4.6。根肉质且根系发达,叶4至7枚,叶长平均28.54厘米,叶宽3.82厘米。一年生幼苗的叶多呈披针形,而二年生以上的叶则多为狭长圆形。紫红色的花序上,花朵4至12朵,唇盘上具有5条纵褶片,花期在4至5月,果期则在5至9月。种子细小且粉末状。
在品质方面,“川及1号”的总灰分为3.21%,二氧化硫含量为零,而militarine含量高达10.82%。这表明其药用价值高,品质上乘。抗性方面,“川及1号”表现出了对叶斑病的强抗性,同时耐寒和耐旱能力也非常出色。在产量上,经过2015至2020年的多点试验,其平均亩产干重达到506.4公斤,比对照农家品种增产23.0%。
栽培“川及1号”时,需要遵循一些技术要点。首先,采用覆盖栽培方法,行窝距均为30厘米。秋季移栽时每窝2至3株幼苗,春季则为3至4株。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种植前亩施底肥1吨以上,每年追肥3次。水分管理要保持干湿交替,连续下雨时及时排水。遮荫和越冬保护也很重要,每年5至6月搭建遮荫度约30%的遮阴棚。每年除草2次以上,病虫防治主要针对斑点病等,采收则在栽种后第三年的9至10月进行。
“川及1号”适宜在四川盆地中部及盆周白及主产区(海拔2000米以下)及相似生态区栽培,土壤以壤土或砂土为佳。秋季或春季均可种植,以秋季最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忌强光照射和粘土地种植,同时在植株出苗期要防止土壤过于干旱,生长时要开沟排水防涝。
“川及1号”的问世,不仅为中药材种植业带来了新的选择,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它的高效、抗病特性,无疑将成为中药材种植业中的一颗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