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丰收使者——互麦15号
2024-08-22 05:36:21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一种名为“互麦15号”的小麦品种以其独特的特性和优异的产量,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丰收希望。这个品种原代号74,经过互助县边滩乡农民的精心培育,从甘肃引进试种而成,如今已获得青种合字第0201号的审定编号。
互麦15号以其春性早熟的特性,展现出了120±5天的生育期和140±5天的全生育期。它株高适中,大约83.4 5±5.6厘米,单株有效分蘖数不多,但分蘖成穗率在23.9-25.6%之间,保证了足够的产量潜力。它的穗粒数平均达到42.19±17.9粒,且籽粒饱满,椭圆形,红色的外表下,藏着中等饱满度的内在。
在品质上,互麦15号的籽粒半角质,容重高达720±8.16克/升,粗蛋白含量达到11.6%,湿面筋质22.13%,淀粉含量高达66.9%,这些指标都显示了它作为食用和工业用途的高价值。
产量方面,互麦15号在一般肥力条件下,亩产可达250-350千克,而在高水肥条件下,亩产更是能达到400-500千克。这得益于它抗倒伏性、耐寒性强,以及对霜冻的中抗性,尽管它对干热风的抗性较差,但在海拔2600米以下的地区,它对雪腐叶枯病和条锈病的抗性表现中等。
栽培互麦15号,需要根据其植株矮小、分蘖成穗率不高的特点,合理施肥和播种。秋深翻时施用2500-3000千克的有机肥,播前施用适量的氮磷肥,播种期选择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时,确保播种质量和出苗率。
互麦15号的适应地区广泛,特别适宜在海拔2700-2900米,年均温1.7℃以上的中、高位山旱地种植。它不仅为高原地区带来了粮食安全的保障,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互麦15号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高原农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