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突破】中棉所1705:抗虫早熟棉花品种,助力棉农增产增收
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出了一种新型棉花品种——中棉所1705,它以其卓越的抗虫特性和早熟特性,为棉农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款转基因抗棉铃虫早熟杂交棉花品种,以其国审棉20241019的审定编号,正式亮相于农业市场。
中棉所1705的育种者和申请者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转化体名称和所有者同样归属该研究所,拥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23)第091号,确保了其安全性和合法性。品种来源为A210A×中棉所9708,这一组合赋予了中棉所1705独特的特性。
在长江流域棉区夏播生育期仅为96天,中棉所1705以其紧凑的株型、较粗壮的茎秆和中等大小的叶片脱颖而出。它的铃形为卵圆形,单铃重达5.2克,衣分为39.2%,子指10.6克,霜前花率高达96.1%,显示出其早熟和高产的潜力。此外,中棉所1705还展现出良好的抗病性,耐枯萎病和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到Ⅱ型,为纺织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产量表现上,中棉所1705在2021-2022年的区域试验中,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均比对照品种中棉所50增产超过10%,2023年的生产试验中,增产效果更为显著,达到了10.8%至14.9%的增产幅度。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时化调、肥水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治,这些要点确保了中棉所1705能够在适宜的条件下发挥出最佳的生长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种适宜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北部和四川丘陵棉区夏播种植,但在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中棉所1705的问世,不仅为棉农提供了一种新的增产途径,也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这一品种的推广应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棉农从中受益,实现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