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旱优1号:黄淮地区旱作稻的新选择
2024-08-04 02:56:32
在黄淮地区,稻作种植面临干旱和土壤条件的双重挑战。然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联合培育的“皖旱优1号”(原名N422S/R8272),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这款粳型两系杂交稻以其出色的耐旱性和抗倒性,以及在干旱条件下的高产潜力,脱颖而出。
“皖旱优1号”的全生育期平均为121天,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穗长19.3厘米,每穗总粒数可达110.1粒,结实率高达68.8%。在抗病性方面,它具有3级抗旱性,以及对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的3级抗性,确保了作物的健康生长。
在产量表现上,“皖旱优1号”在2002年和2003年的区域试验中,分别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30.5%和44.4%,显著提高了亩产量。其米质指标也表现不俗,整精米率达到58.4%,长宽比2.2,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分别为62%和8.4%,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6%,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食用选择。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种子处理、整地、播种、除草、灌水、追肥和防治病虫,确保了“皖旱优1号”的健康成长和高产。特别是在干旱时期,及时的灌水措施对于保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经过严格的审定过程,“皖旱优1号”被认定为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已通过审定。该品种以其抗旱性强、熟期适中、丰产性好和抗病性中等特点,被推荐在黄淮流域的安徽、江苏、河南、山东临沂地区和陕西南部地区进行旱作种植,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