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白灵菇的栽培奥秘:从戈壁到餐桌的转变

2025-08-15 05:50:03 发布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沙滩上,有一种形似灵芝的珍稀食用菌——白灵菇,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被誉为食用菌界的新星。白灵菇,也称为阿魏菇,是一种中低温菌类,它的栽培技术经过人工驯化和改进,已经可以在多种原料上成功栽培,包括阔叶木屑、松木屑、棉子壳、甘蔗渣、稻草和麸皮等。

栽培白灵菇的最佳季节是冬春两季,从11月到次年4月。袋栽是最为理想的栽培方法,使用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的塑料袋,每袋装干料约0.5千克。培养料的配方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通常包括棉子壳、木屑、稻草或干蔗渣、麸皮、碳酸钙和糖等。这些原料混合后,需要进行常压灭菌,然后接种,保持在10°C-28°C的温度下培养,最适宜的温度是25°C-26°C,大约30-45天后,白灵菇就会生长出来。

出菇管理是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当菌袋内料面出现突起的原基时,将菌袋移到有散射光的菇场,打开袋口,露出原基和料面,提高场地湿度至80%-90%,控制温度在20°C-25°C。开袋后大约10-12天,白灵菇就可以采收了。每批白灵菇可以采收1-2次,生物转化率可达65%-80%。

采收白灵菇时,菌盖完全展开是最佳时机。采收过早会导致产量低,过迟则品质下降。白灵菇肉质厚实,个头大,适合鲜销。但由于其易破碎的特性,远距离运输时,可以将其切片后烘干,制成“白灵菇干片”进行销售。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不仅为食用菌市场带来了新的选择,也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戈壁的自然生长到人工栽培的成功,白灵菇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