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宝藏:象草——南方养殖业的牧草明星》

2025-08-15 05:52:13 发布

在南方的广阔田野里,有一种牧草以其卓越的生产力和营养价值,成为了养殖业的宠儿——它就是象草,也被称作紫狼尾草。这种原产于非洲的多年生牧草,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中国后,便在广东、四川等地扎根,成为南方饲养畜禽不可或缺的青绿饲料。

象草以其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而著称,不仅牛、马、羊、兔、鸭、鹅等家畜家禽喜食,幼嫩期也是养猪、养鱼的理想饲料。它不仅四季提供青饲料,还能制成干草或青贮,每公顷年产鲜草量可达75至150吨,甚至高达450吨。每年可刈割6至8次,生长旺季每隔25至30天即可刈割一次,产量高且利用年限长,一般为4至6年,若管理得当,可延长至7年甚至10年。

作为禾本科狼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草植株高大,一般株高2至3米,高的可达5米以上。根系发达,茎丛生直立,叶长40至100厘米,宽1至3厘米,叶面具茸毛。圆锥花序黄褐色或黄色,长约15至30厘米,每穗有小穗250多个,每小穗有花3朵。种子成熟时容易脱落,发芽率低,实生苗生长缓慢,因此通常采用无性繁殖。

象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广,能耐轻霜,在广州、南宁能保持青绿过冬。生长适宜温度为12至35°C,耐旱力强,能深入土层。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对肥料要求较高。

栽培象草时,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的土地,深耕翻后平整土地,施入有机肥作底肥。种茎应选择生长100天以上的健壮、无病虫害的茎秆,切成2至4节一段,用于插植。栽植时期不严,春季为佳,栽植后及时灌水。田间管理中,水肥充足是高产的关键,生长期间要注意中耕除草,适时适量灌水和追肥。

象草多用作青饲,也可晒制干草或作青贮。刈割的适宜时期为株高100至130厘米,每隔30天左右刈割一次,留茬5至6厘米。割倒的草稍等萎蔫后切碎或整株饲喂畜禽,提高适口性。晒制干草时,割倒后摊晒2至3天,晒成半干后搂成草垄,待含水量降至15%左右时运回保存。在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多,露天贮存易蓄水霉变,所以用草棚进行贮存,堆成圆锥形或方形、长方形草垛,防水通风,堆积方便,损失少。

象草,不仅是南方养殖业的绿色宝藏,更是提升畜禽饲养效益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