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两优132:重庆水稻新希望,高效抗病新品种
在重庆的广阔稻田中,一种名为“巴两优132”的水稻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和表现,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宠。这个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重庆大学共同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以其审定编号渝审稻20200018,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巴两优132”以其中籼迟熟的特性,在重庆的水稻种植中展现出了不凡的潜力。在每亩种植1.2至1.5万窝的密度下,它的全生育期为140至169天,平均151.5天,比当地的对照品种渝香203短2.0天。这种早熟的特性意味着农民可以更快地收获,从而提高种植效率。
该品种的平均株高为108.6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这使得它在田间管理上更为方便。穗长24.7厘米,亩有效穗14.2万,穗平着粒数179.1粒,结实率在81.1%至94.1%之间,平均结实率达到86.7%,千粒重26.4克。这些数据表明“巴两优132”不仅产量高,而且结实率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抗病性方面,“巴两优132”同样表现出色,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3.75,抗性病级为3级,被评为中抗。这意味着该品种能够有效抵抗稻瘟病,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在品质方面,“巴两优132”同样达到了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等。它的糙米率为78.3%,整精米率为62.1%,粒长6.9毫米,长宽比3.2,垩白粒率16%,垩白度1.5%,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透明度2级,碱消值5.6级。这些指标显示了“巴两优132”在食用品质上的优越性。
产量表现上,“巴两优132”在两年区试中9个点次增产,2个点次减产,平均亩产达到547.4千克,比对照渝香203增产3.79%。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30.4千克,比对照渝香203增产1.53%。两年区试和生产试验增产点率达到75.0%,这证明了“巴两优132”在实际种植中的高产潜力。
栽培技术要点也相当明确,渝西及沿江河谷地区3月上中旬播种,深丘及武陵山区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每窝栽两粒谷苗,亩植1.2~1.5万窝。这些具体的栽培指导,为农民提供了明确的种植指南。
综上所述,“巴两优132”以其早熟、高产、抗病和优质的综合特性,通过了重庆市的审定,适宜在重庆市海拔800米以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这不仅是对重庆水稻种植的一次革新,也是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