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绿色奇迹:早春大白菜的反季节栽培之道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勤益园艺场,一场关于时间与自然的较量正在上演。这里,农民们用智慧和勤劳,挑战着季节的界限,成功栽培出了早春大白菜,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也为农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2.5亩的早春大白菜,亩产量高达5400公斤,亩产值达到了1.1万元,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呢?
首先,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阳春,这个耐低温、耐早期抽薹的早熟抗病品种,成为了这场绿色革命的主角。它不仅能够抵御早春的寒冷,还能在低温中茁壮成长,保证了大白菜的品质和产量。
播种,是这场战役的第一步。在1月中旬,当大多数人还在享受冬日的温暖时,这里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播种。比常规生产提前了40天,这样的提早播种,确保了大白菜能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长,避免了早期抽薹的风险。
接下来,是育苗的关键时期。1月中下旬,正值低温寒冷季节,保温育苗成为了重中之重。大棚、小拱棚、地膜加无纺布,三膜一布的保温措施,为幼苗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营养土的配制,也是精心设计的,腐熟有机肥与田园土4∶6的比例,为幼苗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定植,是大白菜成长的又一关键步骤。在3叶1心至4叶期,选择晴好天气高温时段进行移栽。6米宽的大棚被分成3畦,每畦栽4行,行距50厘米,株距35~40厘米,每亩3700~3800株。这样的密度,既保证了大白菜的生长空间,又最大化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施肥和控温,是大白菜生长的两个重要环节。定植前施足基肥,每亩施商品有机肥1000公斤、蔬菜专用BB肥50公斤,为大白菜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晴天上午10时后揭开小拱棚膜,日落前及时盖上,遇低温加盖无纺布保温,这样的管理,既保证了大白菜的生长温度,又避免了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是病害的防治。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是大白菜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通过适时开启大棚门和揭膜通风降湿,提高菜苗抗病能力;选择合适的天气时段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发生,发现软腐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棚外处理,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大白菜的健康生长。
这就是早春大白菜的反季节栽培之道,一场关于智慧、勤劳与自然的和谐共舞。在这场舞曲中,农民们用他们的双手,谱写出了春日里的绿色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