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粳稻新品种选育:科技与实践的结晶
在常熟市农科所的水稻育种历史上,自1984年起,他们便投身于苏州市科委组织的水稻育种协作攻关项目,致力于太湖稻区的晚粳稻新品种选育。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育成了“太湖粳1号”、“太湖粳2号”等5个水稻新品种,并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
育种目标的制定是成功育种的第一步。常熟市农科所将高产、优质、抗病、熟期适宜作为育种的主要目标,特别强调了品质育种的重要性。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产量的提高,更是品质的飞跃。新品种的产量目标是大面积稳定在9000kg/hm²,比推广品种增产3%~5%。在抗性方面,他们力求新品种对稻瘟病的反应能力达到高抗水平,同时探索对褐飞虱的抗性。熟期适宜的品种,即在9月5日左右齐穗,10月下旬成熟的品种,是他们追求的理想类型。
在育种实践中,科技工作者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发现,糯、粳型配组和性状互补配组是两种成效明显的杂交亲本选配类型。例如,“太湖粳2号”就是通过太湖糯和秀水04的配组选育而成,该品种不仅高产稳产,还具有优良的抗稻瘟病特性。
杂交后代的选择是育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育种科技人员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遗传育种知识,细致观察变异单株的综合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正确掌握选种技术,以及选择标准。他们一般在F2、F3中选择既不明显偏父也不明显偏母的中间型变异优良单株,以期获得综合双亲或互补的优良性状的重组类型。
为了提高鉴定质量,他们改进了产量、米质、抗性三项指标的鉴定方法。例如,采用重复鉴定法,对每份高代材料进行多次鉴定,以确保选出的品系具有真正的利用价值。在品质鉴定方面,他们加强了早代室内外观米质鉴定,并建立了系统档案。抗性鉴定则采用当地鉴定与异地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筛选出的抗性材料的可靠性。
最后,为了缩短育种年限,他们探索了在本地非温室条件下实现1年2代的可能性,并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通过加速世代和加快稳定,他们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如“太湖粳1号”从杂交至育成仅用了4年时间,比常规不加代提早2年育成。
常熟市农科所的晚粳稻新品种选育,是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为水稻育种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