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虫新突破——中棉所9D05,守护绿色棉田
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棉花种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名为“中棉所9D05”的棉花品种,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精心培育,以其卓越的抗虫特性和高产表现,为棉农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棉所9D05”是一种转基因抗棉铃虫中熟杂交棉花品种,它的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241014。这个品种的培育,源于中3245和中9389的杂交,目标是增强棉花对棉铃虫的抵抗力。转化体名称同样为“中棉所9D05”,其所有者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持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23)第068号。
在特征特性方面,“中棉所9D05”展现出了优异的农业表现。它在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为116天,株型松散,株高约106.3厘米,果枝较长且平展,茎秆粗壮,茸毛和叶片均为中等大小,叶色呈现健康的绿色。该品种单株结铃18.0个,铃呈卵圆形,单铃重6.5克,衣分41.0%,子指11.0克,霜前花率高达94.7%。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出苗、生长势和整齐度,吐絮顺畅,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有较强的抗性,尤其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
产量表现上,“中棉所9D05”同样不负众望。在2021-2022年的黄河流域棉区统一试验中,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2.4千克、103.5千克和98.1千克,比对照品种瑞杂816增产4.8%、7.4%和8.1%。2023年的生产试验中,亩产分别为283.0千克、117.5千克和113.6千克,增产幅度进一步提升至5.9%、9.2%和10.0%。
在栽培技术要点上,建议播种期为4月15日至4月30日,适宜密度为2000-3000株/亩。化学调控应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进行,以控制株高在110厘米左右。肥水运筹方面,应重施有机肥底肥,培育壮苗,并在干旱时及时浇水。病虫草害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当地病害种类和发生程度决定使用药剂的种类及用量。特别指出,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需防治,而三、四代棉铃虫则需在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及时防治。
最终,经过严格的审定,“中棉所9D05”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被批准适宜在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北棉区春播种植。不过,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中棉所9D05”的问世,不仅为棉农提供了一种新的高产、抗虫的棉花品种,也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