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淮12号:广西农业的金色希望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种名为“桂淮12号”的淮山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和产量,成为当地农业的新宠。这一品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精心培育,源自钦州的脚板薯型淮山种质资源,经过系统选育,编号GY113,现已成为广西淮山产区的新星。
桂淮12号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的缠绕性藤本作物,其生育期在桂南地区为180天,桂中地区为190天。茎右旋且无毛,叶片绿色纸质,形状为卵形至卵圆形,展现出自然的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块茎,不规则扁圆且重叠形成块状,部分形如脚掌,外皮紫红色,断面白色带紫色,每株产1-2块,薯长15-30厘米,薯宽15-25厘米,形状不规,但淀粉含量高达25.3%,蛋白质含量3.11%,总糖含量0.82%,氨基酸含量2.01%,脂肪含量仅为0.01%,总皂甙含量0.08%,铁和锌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4.89毫克/公斤、3.98毫克/公斤,鲜薯水分含量为69.6%,这些丰富的营养成分使其成为健康食品的优选。
产量表现上,桂淮12号同样令人瞩目。2011年在多个地区的试验中,平均单株薯重达到2.5公斤,平均亩产高达3200.0公斤。2012-2013年品比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为2581.7公斤,增产44.0%。2014年和2015年的生产试验和田间查定中,亩产均在2323.9至3206.3公斤之间,显示出其稳定的高产潜力。
栽培桂淮12号,需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的沙壤土。种薯需均匀纵切成5-10厘米、重约150-175克的块状,切口消毒后播种。采用粉垄种植,行距1.4米,沟宽30厘米,深30-40厘米,种植沟内撒石灰防治地下害虫。前期搭架引蔓或让其匍匐生长,每株只留强健苗1-2条。重施基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750公斤或复合肥50-60公斤,生长期间追肥3-4次。注意防治炭疽病、锈病,以及锯叶蜂、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经过严格审核,桂淮12号符合广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通则,已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淮山产区广泛种植。这一品种的推广,不仅能够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营养丰富的食品选择,是广西农业发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