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中豆57”:高产抗病,种植新选择
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新的农作物品种不断涌现,为农民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款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新品种大豆——“中豆57”。
“中豆57”以其出色的产量表现和抗病能力,成为了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种植的新宠。这款大豆品种的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1008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精心培育而成。它的品种来源是“中豆41”与“郑196”的杂交,经过科学选育,形成了这一具有黄淮海夏大豆特色的新品种。
“中豆57”的生育期平均为102.5天,相较于对照品种“中黄13”晚熟5.5天。它具有收敛的株型和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4.2厘米,主茎16.2节,有效分枝3.0个,底荚高度24.7厘米。每株有效荚数达到37.1个,单株粒数80.2粒,单株粒重18.4克,百粒重22.3克。叶片呈卵圆形,花朵为白色,覆盖着灰毛。籽粒为圆形,种皮黄色且无光泽,种脐为浅褐色。
在抗病性方面,“中豆57”表现出色,能够抵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但在胞囊线虫病2号生理小种面前则表现为高感。此外,它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高达39.84%,粗脂肪含量为19.68%,显示出良好的营养品质。
在产量表现上,“中豆57”同样令人瞩目。2018至2019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200.6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10.5%。2019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200.3千克,比对照增产9.4%,显示出其稳定的高产潜力。
种植“中豆57”时,需要注意以下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为适宜播种期,条播行距应保持在40厘米。根据不同肥力的地块,亩种植密度也有所不同,高肥力地块为1.1万株,中等肥力地块为1.3万株,低肥力地块为1.5万株。基肥应施用1000至2000千克的腐熟有机肥和25千克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初花期还需追施10千克氮肥。
综上所述,“中豆57”以其高产、抗病和良好的营养品质,成为了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种植的新选择。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和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需要注意的是,在胞囊线虫病发病严重区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