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菇:从田间到餐桌的致富秘诀
杨树菇,这种伞菌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正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一颗新星。它不仅味道鲜美,盖肥柄脆,气味香浓,而且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食用菌。更令人惊喜的是,杨树菇还具有药用价值,在福建闽西北地区,它被用来治疗胃冷和肾炎水肿,效果显著。
市场对杨树菇的需求日益增长,每千克干品的零售价高达160-280元,生产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达到1:5.5-7,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栽培杨树菇,我们主要选用阔叶树木屑作为主要材料,辅以麸皮、白糖、碳酸钙等,最佳出菇温度为13-25°C。
在栽培技术方面,杨树菇的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厘米,颜色红褐色至黄褐色,菌柄长3-8厘米,直径3-15厘米。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宜在55%-65%;子实体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80%-90%为宜。菌丝较耐寒,在-10°C左右不易死亡,生长温度10-30°C,最适温度24-27°C;出菇温度10-25°C,较适温度15-23°C,属中温偏低型的菌株。菌丝生长期不需光照,原基形成和子实体成长期,需较强的光线。菌丝生长阶段,袋内空气流通可加速发菌速度,因此,袋栽时宜用棉花塞口。出菇阶段,菇房要定时通风,防止缺氧而使菇体畸形。菌丝生长的PH值在4-6.5。
栽培季节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春季4-5月,秋季10-11月是南京地区适宜出菇期;苏南、苏北可适当调整出菇期,在保湿性强的双层塑料大棚内,冬季最低温可在4-5°C,11-12月,3-4月可正常出菇,此时,菇体质量好、产量高。
栽培形式以袋栽一头出菇的形式为主,可用18×35-38厘米的袋子,每袋装干料400-500克,袋口留10厘米长度,出菇时让菇体向上长,这样有利菇柄伸长,菇盖偏小,而保证质量。培养配方应该以纤维素物质为主,木质素为辅,如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0%,玉米芯10%;或者玉米芯40%,棉籽壳40%,麸皮20%,各地可根据本地资源,合理组合。
管理上,当菌丝发满袋口,菌丝增厚,菌丝颜色转为茶褐色时即可开袋,在温度较高时,袋口可翻卷,反之低温下把袋口拉直,以便保水保温。排好袋后,在袋口和无纺布上喷雾保湿,菇房湿度保持80%-90%,在适温下7-10天长成一批菇,当菇体长度8-12厘米,菌柄粗壮,菌盖肥厚,不开伞时即可采收新鲜菇体,清香脆嫩,干品香味浓郁。
病虫防治方面,春秋季,菇蚊和螨虫都喜欢为害菌丝和原基。当出现菇蚊成虫时,需在无纺布上喷洒1000倍的菇虫净,或糈袋内喷夏菇宁,可有效地防止菇蛆和螨虫为害。
杨树菇的栽培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条致富路。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杨树菇可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餐桌增添美味,为健康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