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产新天地:杂交生鱼繁殖技术揭秘
在水产养殖业中,杂交生鱼以其个体大、生长快的特点,成为养殖业的新宠。广西南宁水产良种场经过多年探索,成功繁殖出大批杂交生鱼苗,其经验值得行业借鉴。杂交生鱼,这一由乌鳢和斑鳢杂交而成的新品种,不仅生长迅速,而且能在6个月内达到1.0-1.5公斤的体重,每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繁殖技术的关键,首先在于亲鱼的挑选。乌鳢亲鱼需来自湖南,年龄2-3年,体长30-40厘米,体重0.75-1.5千克,体色花纹清晰,体表黏液多,全身无伤痕,体质健壮。斑鳢亲鱼则来自南宁市周边,重量0.6-1.0千克/尾,腹部要求柔软圆滑。
亲鱼培育是繁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培育池需面积1-3亩,池底平坦,排灌方便,使用前需干塘消毒,施用生石灰120-150千克/亩,晒塘3天,注入新水1米,施肥育水成淡绿色待用。放养密度为每亩100-150尾乌鳢和斑鳢,重量100-150千克,斑鳢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至每亩180千克。
饲养管理中,饲料投喂是关键。亲鱼饲养的前10天,坚持每天投喂鲜活的小鲮鱼和小虾,日投喂量是亲鱼体重的5%。接下来2个月内逐渐驯化投喂以海产冰鲜鱼为主,蚯蚓和福寿螺为辅。冬季水温低于12°C时亲鱼处于底层潜伏,不用喂料,但要投放一批低值鱼苗作应急饵料。
人工催产是杂交生鱼人工繁殖的重要手段。孵化用水需提前15天排干池水,封堵渗漏,使用高锰酸钾5ppm溶液全池消毒,次日冲洗排干残液,注入新水,经过7天待水色转变成淡绿色即可使用。孵化环道池需彻底清洗消毒,检查滤网漏洞,注入新水,施用聚维酮碘0.2ppm的消毒水体待用。
成熟亲鱼的挑选是催产前的重要步骤。父本乌鳢与母本斑鳢配对比例是1:1。成熟度好的雄乌鳢特征是身材修长,两侧暗紫红色,腹部平直,背鳍自下而上排列整齐呈白色透明的小圆斑,生殖孔小而微凹,呈粉红色。成熟度好的雌斑鳢特征是腹部明显膨大、松软而有弹性,两侧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向上时中央出现陷沟,肛门生殖孔微红、外突、变大。
催产药物有多种,效果最好的是混合催产剂LRH-A2和HCG。每千克体重亲鱼注射210微克LRH-A和500国际单位HCG,乌鳢用量是斑鳢的一半。催产剂注射次数和效应时间计算需根据水温和亲鱼性腺成熟程度而定。
人工孵化采用环道孵化法,适合无黏性鱼卵孵化,一次可孵化150-200万粒鱼卵,孵化环道内布置受精卵密度为10万粒/立方米,全天不间断注入新水,经过6天孵化,即可孵化出苗。
孵化管理中,水源清洁,水温稳定,进水口采用100目以上滤布过滤,每天测定水质2次,保持水中溶氧大于5.0mg/L,pH范围为6.5-7.5,氨氮含量小于0.2mg/L。定期清理不能正常发育的白卵或死卵,经常洗刷堵塞环道滤网的卵壳杂物,防止水漫过环道滤网顶端。定期镜检胚胎发育情况,保证正常发育。控制好进出水流量,保持孵化环道水流缓慢翻滚状态,每小时温差不超过2°C。用黑色遮阴网遮挡早晚斜照的太阳光,防止鱼卵受伤或畸形。
当孵化水温24-26°C时,孵化经过30-35小时,胚体用尾击破卵膜,紧接着头和尾部有节奏地激烈摆动,仔鱼破膜而出。刚出膜仔鱼体长0.4cm,体色灰黄色,全身遍布黑色素细胞,似小蝌蚪。借助体内油球浮力,鱼体侧卧悬于水面,随水流摆动。再经4天培育,鱼体内源性卵黄囊吸收完毕,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