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地栽黑木耳的生态与经济双赢
黑木耳,这种生长在腐朽树干上的子实体,不仅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因其在中医中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它含有的铁量是牛奶的1850倍,并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名副其实的营养宝库。在尚志市苇河,黑木耳以其朵大、色黑、肉厚而闻名,晾干后泡发能涨到14倍以上,达到一级黑木耳的标准。
追溯历史,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公元6世纪的秦巴山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明了椴木栽培黑木耳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由于资源浪费,正在被更科学的栽培方法所取代。苇河的地栽黑木耳,就像种植水稻、玉米一样,在大田中栽培,每667平方米地可为国家节约700立方米的木材,不仅节省资源,而且生产出的木耳质量上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木耳收购商。
辽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刘永昶介绍,地栽黑木耳的物理形态和营养成分已超过野生和椴木栽培的。在价格上,液体菌种地栽的比椴木的高4~6元/kg,产量上要提高10%~30%。地栽黑木耳的投入产出比在1∶2.5以上,生育期短,出耳快,上市早,经济效益可观,目前地栽的黑木耳价格达到50~60元/kg。
苇河农民一般每667平方米地放1.1万~1.2万个菌袋,每个菌袋可产干耳0.05kg,667平方米地的干耳产量是250~300kg,产量比椴木栽培提高了10%~30%左右。地栽黑木耳整个生产周期只需60~80天,比普通椴木缩短30天以上。在2~3个月时间的生育过程中可采3茬黑木耳,而普通椴木栽培完成这样一个生产周期则需要两年。
尚志市苇河镇,大约有30%以上的农户在从事地栽黑木耳的生产,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133公顷,年产黑木耳2000万kg。木耳从森林到田野、从木头到菌袋的大搬家让当地很多农户得到了实惠,这不仅是一场农业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绿色发展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