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虾淡养:内陆水域养殖的新机遇
在内陆水域养殖领域,鱼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虾类养殖品种相对单一且产量有限。以湖北省为例,每年仅靠天然捕捞的虾产量仅为3万多吨,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了丰富养殖品种和优化养殖结构,"海虾淡养"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和发展方向。
"海虾淡养"主要指的是刀额新对虾,这种虾以其强大的生态适应能力、高成活率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受到青睐。刀额新对虾,也称基因围虾或砂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及东南亚至澳大利亚西岸。它们食性广泛,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具有潜沙习性,全年均有成熟个体出现,尤其在3至9月性成熟比例最高。刀额新对虾对低盐、低溶氧和高温的抗耐适应能力较强,离水后存活时间长,适宜人工养殖和活体运输。经过淡水驯化后,它们能在淡水中养殖,适宜水温为19至30度。
在淡水养殖方面,刀额新对虾主要有两种养殖形式: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在福建省龙海县已有百年历史,通过坑塘式养殖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池塘养殖则是"海虾淡养"的主要方式,要求养殖面积适中,池埂坡度大,水深适宜,池底淤泥层少,以泥沙底为佳。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调节水的酸碱度至中性偏碱,有利于虾的蜕皮、蜕壳和生长。
鱼虾混养和池塘单养是两种具体的养殖模式。鱼虾混养可以在早春整理、消毒池塘后,投放健康鱼种,然后在5至6月份外购经淡水驯化的虾苗,经过3个月的饲养,虾的产量可达60kg/667m2左右。池塘单养则要求虾苗经过彻底的淡水驯化,根据池塘条件、虾苗规格和淡化程度确定放养密度。刀额新对虾虽为杂食性动物,但仍喜食动物性饲料,需要全池泼洒黄豆浆,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并适当投喂鱼浆和虾饲料。
内陆水域"海虾淡养"的前景广阔。刀额新对虾的生物学特征为"海虾淡养"提供了基础,试验证明它们能在低盐度水体中生存,并且经过淡水驯化后能在淡水中生长。上海市奉贤县和浙江省湖州市的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成果,为内陆水域开展"海虾淡养"的研究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尽管"海虾淡养"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尚处于成熟阶段,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方式,不仅能改变内陆水域养殖品种结构,还能促进沿海虾苗育种工作,提高内陆水域养殖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