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畜牧人才培养的“破局三式”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畜牧产业迎来“智慧革命”,科技不断迭代突破,其背后所需要的是人才体系的同频提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才能重塑畜牧业的未来格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畜牧业数智化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变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懂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高校理论教学的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断层现象,故而校企协同合作成为破局关键。
以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为例,双方于2009年8月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朝着“养猪强国”的目标正式展开了长达15年的战略合作,围绕生猪基因育种与健康养殖、食品加工与制造、工程技术与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等全产业链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建立起校企发展共同体,打造了校企合作新典范。
合作至今,华中农业大学600余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大学生人才扎根扬翔集团,共建10多个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联合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以及校企科技合作项目60余项,为中国畜牧业现代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创新发展模式。
在深化校企协同、共育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智能实践基地的建设成为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面对畜牧业智能化转型的实际需求,依托真实生产场景,让学生和技术人员“在实战中学会打仗”。
在智能养殖实践基地上,扬翔集团与深圳数影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推进“FPF数智畜牧实训中心”在国内外高校落地,打造一个既能模拟真实养猪环境,又能提供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训平台,培养具备现代养猪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养猪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需求,目前已经落地实训基地、实训中心、体验厅三种模式。扬翔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裁杨士葶表示,很多人误以为校企合作只是捐款盖楼、挂名合作,但是扬翔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是深入一线共同实践的机制。
同时,在从农场到终端智能烹饪延展方面,扬翔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于2021年底共建“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面向未来10年,共同筹措研究经费15亿元,用于研究院实际经营和产业课题研究需求。围绕国内行业“卡脖子”难题设立一系列攻关课题,切实推进生猪及食品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4年8月,双方在全面战略合作15周年发展论坛上签署了《2024-2033农场到餐桌智能服务“十百千万工程”校企联合攻关协议》,在今年5月联合深圳万德厨科技、深圳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成立“食品绿色制造与智能烹饪创新联合研究院”,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共同成为数智化产业转型的领头羊,并致力于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在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强化实战能力培养之后,中国畜牧产业正将人才战略视野扩展至全球舞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中国农业技术国际影响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也迎来全球化升级,通过建立跨境合作机制,为人才创造国际流动与成长的新空间。
国内龙头养殖企业牧原、新希望、扬翔等纷纷“技术出海”,向国外畜牧养殖市场输出中国方案,同时通过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扬翔集团与广西大学、深圳数影科技等企业与东盟国家联合组建了“中国-东盟生猪产业创新联盟”,旨在整合中国-东盟各国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促进智能畜牧行业人才的培养及区域养猪产业的创新升级。
今年8月,广西大学、扬翔集团与越南国立农业大学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与越南国家畜牧研究所共建“智能养猪联合实验室”。扬翔集团作为产业支持单位,为项目提供FPF智能猪场管理系统和现代化实训基地,助力两国学生掌握国际领先的智能养殖技术。
从校企合作的奠定人才基础,到智能实战基地锤炼产业本领,再到全球化人才空间的拓展——畜牧业人才培养的“破局三式”层层递进,以扬翔集团、深圳数影科技等企业正携手高校,通过输出中国智能养殖创新模式和先进技术,同步构建全球化人才培养机制。
这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中国畜牧产业智慧化转型,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开创了中国畜牧人才培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