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玛曲:“头雁”领航高原牧区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在青藏高原的东端,海拔3448米的高原牧区玛曲县以党建为引领,以“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实践,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时代答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欧拉镇党委紧扣基层治理关键环节,通过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着力锻造一支“懂牧业、爱牧民、爱草原”的村级带头人队伍。镇党委注重从优秀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人才,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力量充实进村“两委”班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筑牢组织根基。
在欧拉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达尔庆村牧民党员卓玛加布,20年如一日坚守草原生态治理一线,带领群众治理沙化土地450亩,他创办的蒋朵有机肥加工厂,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吸纳70余名牧民就业,被牧民称为“草原上的生态卫士”。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成立5支党员环保志愿队,累计清理黄河沿岸垃圾20余吨,种植高原柳1.2万株。这种“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主心骨”。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头雁”引领远远不够,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方能形成“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采日玛镇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鼓励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身份、当先锋、做表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采日玛镇党委推动牧区党建与服务实践深度融合,绽放出暖意融融的为民之花。秉持“牧民需求在哪里,党组织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导向,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分布、服务半径及牧民转场路线等实际情况,设立党员中心户3户、游牧转场服务站5个。依托这一阵地体系,镇党委整合党员服务队、志愿者、驻村工作队、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开展季节性转场帮扶工作,累计协助搭建帐篷20余顶、转场驱赶牛羊50余次、发布天气预警信息100余次、协助物资运输车辆10余辆、开展巡回诊疗200余人次,同步组织政策宣传20余场、防汛演练6次,实现服务直达“最后一公里”。同时,在镇党委引领和村“两委”带动下,党员中心户发挥文化传承“组织员”作用,成功举办第二届瓦秀乔克乃玛牧民传统文化节。制作三角土炉、黑帐篷、牛皮袋,展示挤奶、背水、煮奶茶等传统技艺的牧民身影活跃其间,党建为牧区文化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让濒临淡忘的游牧记忆重新焕发光彩,也在广袤草原上架起了一座凝聚党心民意的连心桥。
欧拉秀玛乡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跨区域协同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资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通过推进边界党建,全力打造欧拉秀玛乡“跨区域睦邻党建”核心品牌,加强与边界毗邻党组织沟通协调,建立边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深化党建引领边界维稳动能,进一步巩固毗邻地区和睦共处成果。
乡党委与毗邻党支部成立联合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毗邻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轮流担任,副书记由另一方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双方村其他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担任委员。为高效化解边界矛盾纠纷,乡党委政府从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乡村干部中挑选人员组建“马背调解队”,成为了解真实情况的“信息员”和化解纠纷的“先锋队”,今年以来,共开展座谈会2次、签订党建协作协议6份,联合党支部开展巡山巡河3次,拉设50余公里边界线草场围栏。秉持公平公正原则,从情、理、法多角度耐心细致地做双方思想工作,寻找利益平衡点。今年8月上旬,成功化解1起与青海省甘德县下藏科乡牧民间发生越界放牧导致的矛盾纠纷,切实提高了全乡维护稳定工作的整体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玛曲县正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在黄河首曲奏响基层治理的时代强音。从草原生态治理到民生发展,从矛盾调解的“枫桥经验”到法治建设的“玛曲实践”,这片热土上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激发基层活力,就能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牧民富、社会稳”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为涉藏地区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