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市石林县人参果产业升级记
时下,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的人参果采收已接近尾声,当地的果农一边品尝丰收的喜悦,一边憧憬明年的好行情。在这片喀斯特地貌上,一场种业创新为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人参果,这个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在石林热土上完成了它的华丽蜕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人参果的这枚“芯片”虽比不了大宗农作物,但就“芯片”本身的作用和意义而言,都是一样的。
回顾石林人参果30年的发展历程,品种和种苗问题曾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必须把这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石林县经济作物站站长黄兴龙如是说,早期引进的品种存在生涩味淡、抗病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
为突破这一瓶颈,石林县开启了种业创新的艰难探索……
2012年,石林县经济作物站联合昆明市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人参果脱毒苗研究;2017年,石林县成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参果杂交育种的单位,通过1683株杂交组合筛选出109个优质单株;2021年,人参果种子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开启太空育种之旅,从1146株太空种子中优选33株作为种质资源储备……
航天育种为石林人参果种业创新打开了新的大门。当年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对此仍赞不绝口,“这些经过太空诱变的种子,展现出更强的抗逆性和丰产性”。目前,石林县已成功选育出“石艳香2号”“石紫香”等10个新品种,其中“石优”系列5个品种在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有效解决了品种依赖引进问题。
有好的品种,还要能向种植主体提供优质的种苗。
走进石林县人参果省级种业基地,组培室的一个个组培瓶整齐排列,瓶中的绿芽正贪婪地吸取养分,努力地生长。石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建波介绍:“2024年底这里开始建设,2025年9月投入使用,目标是每年向市场供应优质人参果脱毒组培苗3000万株。”
随着人参果省级种业基地的建成投运,石林县紧扣“种业是农业芯片”的核心定位,聚焦人参果种业创新、品质管控与链式联动,构建起的“科研—标准—产业”协同种业发展生态正在释放强大的价值效应。
目前,石林县具备组培、扩繁脱毒种苗能力的经营主体有9家,人参果种苗年生产能力达2.4亿株以上,年外销量超1亿株,带动全县人参果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综合产值超过35亿元,惠及2.3万余户果农,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及优质种苗繁育中心。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所所长张丽芳说:“通过联合开展人参果组培脱毒苗技术研究,推广‘组培脱毒+二次扩繁’的技术,石林人参果种苗带毒率下降至5%以下,有效提高了植株抗病性与产量稳定性,实现人参果亩均增产30%—50%,同时还能节约农药成本20%。”
石林县种苗脱毒技术的一小步,是石林人参果产业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成立于2015年的石林县西游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县里第一批试验使用脱毒苗的种植主体,也是最早受益的。合作社负责人张英回忆说:“没有脱毒苗之前,人参果抗病能力差。病多的时候,有的都会绝收。2012年尝试脱毒苗,效果很好,品质和产量都上来了。”
如今,合作社带动周边65户农户种植人参果超过9000亩。张英得意地说:“我们合作社种得好的社员,一株苗结出的果子能卖上30元,一亩按700-800株算,收入在20000元以上。”
黄兴龙自信地告诉记者:“人参果脱毒种苗已经在石林县实现了全覆盖,还有近亿株惠及省内的楚雄、红河、西双版纳、普洱、德宏、文山等人参果种植区,而且每年还有400万-500万株销售到甘肃省。”
如此量大的人参果种苗,其质量该如何保证呢?对此,石林县制定了《人参果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市级地方标准和《人参果栽培技术规程》省、市级地方标准,对组培、炼苗、出圃、移栽等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建立了“源头检测+过程抽检+出圃终检”的三级质量检测体系,从源头保障种苗品质。
除此之外,石林县还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指导,通过“种苗+技术”一体化服务,探索建立种植密度、“肥水”一体化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滴灌+缓释肥”模式,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人参果亩均产量提高12%-18%。
与石林县西游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长期合作的,来自甘肃白银的冉高峰,每年都要向甘肃武威供应人参果脱毒种苗400-500万株。他说:“我们供应的品种是‘石紫香’,属于菜果型。这些年都是回头客,就因为这里的种苗品质好。”
好种、好苗,为石林县人参果产业升级带来的还有更多。
近几年来,石林县已建成集生产、分选、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人参果产业园区,并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参果集散地;研发出人参果酒、饮料、果脯、果干等系列产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连续四年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2021年,“石林人参果”获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15.83亿元……
如今,在这片“石头丛生”的土地上,科技创新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正在为人参果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