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苏州太湖之畔,清晨的阳光洒在稻田上,金色的稻穗随风起伏,掀起阵阵稻浪。农机手驾驶着大型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金黄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机器。收割、脱粒、粉碎秸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清香。
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内,52岁的王胜庆忙碌着为今年收成的新米烘干、装袋。“昔日耗时费力的耕整地、种植、收割、秸秆还田、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等粮食生产链条,有了科技加持,如今一气呵成。”王胜庆感慨地说,依托完备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农民种田幸福感倍增。
通安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9.86亩,拥有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烘干等农机具30多台(套)。“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发展使得水稻收割更加高效和快速,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大面积的收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效率。”王胜庆介绍,中心还引进机械大米加工技术,具备自动化进出粮功能,配备5台20吨谷物干燥机,每天可烘干新鲜稻谷100吨。稻米加工中心配备整套加工设备、从谷糙分离、厚度分级,到碾米、分级、色选、抛光,每天最大可出产成品大米50吨。
此外,通安镇还配套建设农田观光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提高粮食种植综合效益,形成了“休闲+观光+体验”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优美的和谐发展之路。
王胜庆的幸福感是苏州高新区加强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以“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一个缩影。
在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科技正打破“种植、加工”壁垒,延伸产业链,实现粮食从田间到成品的“一条龙”转化。该地区以“良田、良机、良种、良法”为四大着力点,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农田道路全联通、灌溉设施配套,夯实粮食生产根基;通过推广无人机播种、智能播种机等“智慧农机”,推动水稻从播种、管护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通过农技培训、数字平台管理等“良法”应用,让传统农业在创新驱动下焕发勃勃生机。
眼下,在浒墅关的田野间,一座崭新的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已拔地而起。该中心用地面积约66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02平方米,包括烘干仓库、稻谷仓、碾米仓库、冷库与配套服务用房等。未来这里将形成从烘干到碾米、包装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乡村得振兴”的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