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技术重大突破:“UCI不亲和”技术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
为响应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9月14日“UCI玉米杂交不亲和技术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种子管理站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种业企业、种植大户和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代表参会。
长期以来,玉米育种尤其是鲜食玉米和蜡质玉米生产中,为保障品种纯度必须设置隔离区,不仅增加用地与人工成本,管理难度大,还存在因串粉导致纯度下降的风险。“UCI不亲和”技术(Unidirectional Cross-Incompatibility)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北京花样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多年攻关成功突破。该技术从分子与遗传层面实现了玉米“只接受自身花粉、排斥外来花粉”的生物学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串粉带来的混杂问题,真正实现大田环境下的“免隔离保纯种植”。
该技术是我国在玉米生物育种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目前已完成多轮实验室与田间验证,可广泛应用于鲜食玉米、蜡质玉米等高附加值玉米种类,有望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种一致性与商品品质。
发布会上,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负责同志指出,北京作为全国种业科研重镇,持续强化政策引领与资源集聚,支持重大创新平台与核心技术攻关。“UCI不亲和”技术的推出,是北京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打造“种业之都”的又一重要成果,展现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成效。
项目牵头单位北京花样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有辉表示,UCI技术从理论发现到田间应用,离不开公司与多家科研单位建立的联合攻关机制。未来公司将加快推动了UCI技术落地,为全国特用玉米种植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种业解决方案。
通农检测作为本次发布会的承办单位及UCI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合作方,展示了其为该技术配套建立的高通量分子检测与种子质量控制系统,为实现“技术—检测—产业”闭环提供坚实支撑。
与会专家指出,UCI不亲和技术的成功研发及应用推广,预计将从三方面推动产业变革。在种植端,将彻底告别隔离带,显著节省土地与人工投入,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纯度保障上,将从生物机制上杜绝生物学混杂,为下游加工与鲜食市场提供品质稳定的原料;在种业创新方面,该技术将开辟我国自主玉米生物育种新路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
发布会现场还设置了UCI技术品种田间展示环节,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免隔离种植条件下的玉米生长与纯度表现,并对该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给予高度评价。
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化与科研单位、企业及种植端的合作,推动UCI技术更快走向大田,助力我国玉米种业提质增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