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党建链串起昆虫产业富民链
近年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将组织优势深度嵌入产业链条,成功探索出以“南虫北飞”发展昆虫蛋白产业的特色路径,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联动机制,有力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形成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产业兴旺、群众共富的振兴新局面。
作为“南虫北飞”产业的核心示范区,瑷珲镇瑷珲村精准锚定市场需求,依托本村“坤辉灵芝园”现有基础设施,引进蚂蚱养殖新技术与新模式,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为降低养殖成本、提升村民参与度,村党支部整合20多处闲置小菜园,规模化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实现饲草本地化供应。“党员不带头,群众哪来的信心?只有干出实效,才能让大家愿意跟着走。”。何纯良说。目前,瑷珲村通过蚂蚱养殖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带动百余人就业,真正达到“引进一个品种、培育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示范效应。
从核心示范区到边境村落,爱辉区“南虫北飞”产业的辐射效应持续延伸。向南14公里的坤河乡黄旗营子村,是户籍仅216户627人的满族聚居村,曾因传统种植效益低陷入发展困境。村党支部主动破局,带领村民“闯新路”,与蝗飞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接,推动原有木耳园区转型升级为蚂蚱养殖基地。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企业入驻初期,便遭遇用工短缺、气候不适、电路负荷不足等难题。“那段时间,党支部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企业负责人纪东炻回忆,“强降雨导致园区积水时,党员服务队连夜赶来排涝;缺工时,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挨家动员村民就近务工;电路不够用,党员电工骨干无偿勘察施工、升级线路,连自家农机都拿来支援园区建设。”村党支部组建7人“助企突击队”,书记冲锋在前,白天解“用工荒”,晚上攻“供电难题”,仅用数月便推动全省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蚂蚱养殖基地在边陲落地,焕发生机。
为破解高寒地区饲料供应制约,爱辉区深化产学研融合,与大庆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双方共建“智慧牧草”工厂,引入无土栽培、立体种植技术,配套智能光控与自动化喷灌系统,实现牧草全年高效连续生产,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截至目前,全区在瑷珲镇、坤河乡等地建设了81栋蚂蚱养殖棚室,总面积达32920平方米,预计年产量约15万斤,总产值可达300万元。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产业效益持续惠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在头道沟村蚂蚱养殖基地就业的村民陈月建满脸笑意。目前,各养殖基地长期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让群众切实共享产业红利。
产业链下游的深加工环节同样突破显著。2025年3月,浔然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蚂蚱食品加工项目正式投产,4条智能化生产线日产能达1.2万袋开袋即食休闲食品,日销售额达8万元。该企业全年预计加工蚂蚱40万斤,年产值有望突破60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益与抗风险能力。
面向未来,爱辉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昆虫蛋白产业提质升级。技术上深化产学研协作,攻坚温控、监测、投喂智能化,突破高寒限制;布局上锚定沿边生态优势,将其列为区域主导产业,拓展蚯蚓、蟋蟀养殖;链条上完善“研发—养殖—加工—推广”全流程,打造寒地昆虫产业标杆,为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