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麦浪到餐桌上的一碗面 涝池滩村匠心打造和尚头长寿面
在甘肃省兰州新区北部的上川镇涝池滩村,一碗筋道爽滑的和尚头长寿面勾勒出了“一村一品”的致富图景。这片被引大干渠滋养的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不懈探索,让和尚头小麦焕发新生,通过链式深加工,走出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特色发展之路。
上川镇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的气候恰好契合和尚头小麦耐旱、抗逆性强的特性。种子埋入砂层,砂砾便如天然“地膜”般锁住土壤水分,保墒蓄水效果极佳,无需额外灌溉也能让小麦扎根生长。“咱这和尚头小麦,是靠天养出来的宝贝。”涝池滩村和尚头小麦种植户周厚河笑着说。“砂层保水,气候耐旱,从种到收基本不用浇水,也不用施化肥、打农药,全靠土地自己的肥力和老天的雨露滋养。”这份“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虽少了人工干预的便捷,却守住了小麦最纯粹的品质。
然而,“靠天吃饭”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困难。涝池滩村党支部书记马红霞坦言:“天旱年份收成会受影响,遇上极端天气,农户们就得跟着揪心。”为破解难题,上川镇与村“两委”一边鼓励老农户分享种植经验,一边积极组织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培训,推广机械化耕作。借助上川镇的惠农补贴政策,逐步走出了“小散弱”的困境,一点点守住了这片珍贵的麦田。
在兰州新区党群政法和社会工作部的帮助下,涝池滩村委会成立兰州新区新园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兰州新区其他垂直企业相互抱团取暖,走上了链式深加工的道路。从小麦收购、面粉加工到面条制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农户负责按标准种植和尚头小麦,企业统一收购后进行精细化加工,经过精细磨粉、手工调配、规范生产,将原粮变成包装精美的长寿面,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
“现在小麦收了直接卖给合作企业,做成长寿面,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干劲更足了。”马红霞介绍,通过深加工,一碗普通的面条不仅成为过节、祝寿、走亲访友的佳品,还走进了更多家庭的餐桌。如今,涝池滩长寿面凭借过硬的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涝池滩村的“一村一品”品牌越叫越响。
从田间的金黄麦浪到餐桌上的一碗好面,涝池滩村用坚守与创新,让和尚头小麦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粮”。未来,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指引下,上川镇涝池滩村将继续深耕特色产业,优化深加工工艺,让这碗承载着土地深情与村民匠心的长寿面,香飘更远、惠及更多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