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飞地抱团”,看“齐鲁第一镇”如何谋划乡村全面振兴
虽然到了初冬时节,但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瓜果飘香,沉甸甸的葡萄垂挂藤蔓,红彤彤的圣女果缀满枝头,游客们挎着竹篮穿梭田垄,尽享采摘乐趣。“这是35个村凑齐1750万元‘家底’共建的项目,如今每年能挣1200多万元。”产业园负责人郭振莲的话,道出了新兖镇获评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山东首位的关键密码——以“飞地抱团”聚起乡村振兴合力,以民营经济升级激活新质生产力,在镇域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连续20多年“齐鲁经济实力第一镇”的加速度。
“以前村里想干事,手里就几万元,连个大棚都建不起来。”提及过去发展的窘境,新兖镇牛楼村党支部书记朱宁富坦言。彼时,全镇各村发展不均衡,有的村守着闲置土地“没思路”,有的村攥着零散资金“不敢投”,乡村振兴陷入“单兵作战难突围”的困境。
破局的关键,在于“飞地抱团”模式的落地。新兖镇整合全区35个村的集体发展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集特色果蔬种植、无公害生产、科普观光于一体的综合项目。不同于各村分散经营,这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运营、收益共享”,35个村既是投资者,也是收益共同体。如今,产业园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分红,还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飞地”模式的成功,源于“连片发展”的系统思维。2023年,新兖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入选省级创建名单后,该镇以21平方公里的示范区为核心,推动“项目串村、产业连片”:牛楼村扩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后寨村建起蔬菜分拣中心,金村落地小麦育种研发基地……今明两年,9个省奖补项目与8个社会资本项目在此集聚,总投资达12.08亿元。“以前是‘各村点灯’,现在是‘连片光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莹说,通过资源集中投入、项目连片共建,全镇40个村中有23个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12个超100万元,截至2025年8月,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54万元,经营收入占比达88.2%,彻底告别“输血依赖”。
牛楼村的“跨村联建”更成了“以强带弱”的范本。作为片区“领头雁”,牛楼村联合周边6个村组建党建联盟,探索“党组织+公司+产业+农户”模式,村民自愿入股、集体参与分红。短短几年,从花海彩田到马桥湿地,从“牛楼小镇”农产品品牌到乡村振兴培训中心,片区年经营收入突破2000万元,带动1200余人就业,“美丽泗河·牛楼印象”成了城郊农文商旅融合的标杆。“以前俺村一年收入就几万元,跟着牛楼干,现在每年能分20多万元。”联建村村民的感慨,正是“抱团共富”的生动注脚。
新兖镇的强,不仅强在乡村抱团,更强在民营经济的“韧性突围”。2024年,该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49.5亿元,民营企业贡献率超99%——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部从“乡镇作坊”到“新质高地”的转型史。
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新兖镇的民营经济就埋下了“敢闯”的种子。1982年,李洪信带着团队白手起家,在简陋厂房里造出第一张纸,奠定了太阳纸业的根基;同一时期,牛宜顺带领华勤集团从乡镇橡胶厂起步,36年间接连与意大利倍耐力、德国大陆等跨国企业合作,一步步跻身全球高端轮胎领域前列;苗树文则在几间瓦房里办起加工厂,数十年深耕钢结构,让经典重工成了行业翘楚。“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成了新兖镇民营经济的“基因密码”。
如今,这份“敢闯”正转向“善创”,新一代企业家带着科技思维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山东乐和家日用品有限公司的“企二代”徐正本,跳出父辈的太阳能管材业务,带领团队研发一年,攻克高硼硅玻璃抗热震技术,将产品抗热震性能提升至220℃,远超行业120℃的平均水平,成为某国际企业在亚洲的唯一供货商,2024年公司销售额达3.5亿元,增幅超7%。
这样的转型故事,在新兖镇随处可见。太阳纸业将甘蔗渣转化为生物基材料,引入工业机器人后,每吨纸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8%;华勤集团每年投入巨资研发,其高端橡胶新材料产业园生产的轻量化钢帘线,能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轮胎滚动阻力;联诚精密聚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光磊高端产业园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提升项目正展现出“未来工厂”的雏形。先进的智能化焊接、切割、打磨设备有序运转,未来这里将部署8条数字化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如同智能中枢,让整个生产流程高效又精准,预计能提升产能30%以上。截至目前,全镇92%的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拥有中国500强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省级瞪羚企业6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2家,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
“无论是‘飞地抱团’的成功,还是民营经济的转型,都离不开政府的‘搭台赋能’。在新兖镇,‘企业家站C位’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服务行动。”新兖镇党委书记徐元义表示。
“5000多平方米厂房改建,提审、许可、协调全由政府包办,两天就走完流程。”万世集团项目经理徐燕琼的经历,是新兖镇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该镇建立助企干部制度,科级干部每人联系企业,项目建设有专班跟进;针对招商引资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攻坚,曾创下“15天签合同、1个月腾地460亩”的速度,近三年累计为企业征地3427亩,推动北京元禾能源等一批高精尖企业落地。
服务民营经济的同时,政府也在为“飞地抱团”保驾护航。新兖镇推出“三张清单”——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清单、党支部问题整改清单,将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等任务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责任人。周楼村党支部对照清单,盘活100余亩废弃林地,建成5800平方米高标准大棚,仅西瓜、西红柿一茬就增收30万元,预计年增集体收入80万元。“清单就是责任,带着群众干,强村富民才不是空话。”村党支部书记周凤文说。
从35个村的“资金抱团”到2500家企业的“创新突围”,从乡村振兴的“连片样板”到民营经济的“新质跃迁”,新兖镇的实践证明:“齐鲁第一镇”的炼成,靠的是“抱团”聚合力,靠的是“创新”增动力,更靠的是“党建引领、政府搭台、镇民同心”的向心力。如今,这座充满活力的小镇,正以“镇兴”之势,书写着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