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和美乡村“蜕变记”
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城东村,微风轻拂百年金桂枝头,金黄色花瓣簌簌飘落,如同细雨般浸润着整个村庄。村民王爱娣连连感慨,以前光是硬邦邦的水泥路、光秃秃的厂房边角,如今在花花草草的装点下变得柔情似水,空气里都溢满甜香和诗意。旧日工业村焕新颜,正是得益于该区如火如荼开展的“百花香百村”项目。
2023年,北仑区以“花开四季,香溢百村”为主题,创新提出打造特色花卉主题村落,起初为的就是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以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目前,前后两批已累计种下超过11万株花卉和乔木等,第三批也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种植。凭借这一项目,北仑成为宁波市唯一入选浙江省级“三美”(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生活)融合集成改革试点的区县。赢得的不止“奖杯”,还有老百姓的口碑,扮靓的也不只是“颜值”,还有深层次的里子。
北仑作为宁波舟山港的核心腹地,一直是浙江乃至全国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村庄要么被厂房环绕,要么与厂房互融共生,尽管富了百姓和村庄,可要论环境,总觉得冷冰冰、灰突突,少了一些温暖和靓彩。
不知从何时起,一种柔软的期盼悄然生长:人们渴望绿意,寻求柔和。正是这朴素的心愿,催生了“百花香百村”的萌芽:以花卉为媒介,用绿意修复生态,借主题花卉重塑乡村的气质与纹理,让乡村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葆有田园的诗意与温度。
如何为每个村庄选定那朵独具意义的花?答案不画在规划图纸上,也不仅出自专家之口,而是深植于村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之中。大碶街道城湾村的选择,背后便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小时候,母亲总会摘下木槿叶为我洗头,轻轻揉搓就泛起滑腻泡沫。”村民叶敏流淌出的回忆,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共鸣。木槿花在城湾村超越了观赏意义,成为几代人生活智慧的传递,印刻为凝聚情感认同的文化符号。
如今,漫步城湾村,浅粉淡紫的木槿花在路旁静静绽放,花瓣形态的装饰跃上农家墙头,与真实的花丛相映成趣,营造出“村在花中、花入生活”的和谐画面。更让人触动的是,那些曾经隔开公私领域的封闭墙壁,大多已被通透的栅栏取代,院内精心打理的花草与公共空间的景观彼此交融,形成相映成趣的风景。
这种“拆围透绿”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群众关系的重塑。“花不要关起来,要自由生长。”九峰山片区召集人王诗芳的这句话,道出了背后的治理智慧。
北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头到尾,“百花香百村”不是轰轰烈烈的种花种树运动,也不是追求整齐划一、大拆大建的乡村改造,而是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的渐进式建设,始终秉持“一村一花一主题”的定制理念,同时整合了多方力量,包括花卉种植能手传授经验、民间艺人参与设计、专业团队提供规划支持,形成上下联动、众人事情众人商的推进机制。
截至目前,全区围绕木槿、杜鹃、梅花、樱花、茶梅、桂花、紫薇、桃花、荷花等本土花卉,已累计完成28个特色花卉项目建设。一批如“柴桥河头”“小港合兴”“春晓双狮”等特色村庄脱颖而出,它们不仅拥有令人驻足的“颜值”,更夯实了持续发展的“里子”。
四月樱花季时,北仑大碶街道和鸽村的樱花大道,在春风的吹拂下,化身一条被花云笼罩的诗意长廊,粉白交织的樱花落于青石板上,为这座工业区域边缘的村庄,顷刻间覆上一层浅绯色的柔光,难怪游客纷至沓来、流连驻足。此时,它不再只是一条路,更是一段被自然重塑的公共体验,营造出一片令人驻足的诗意空间。
与和鸽村整体规划、线性延展的“樱花走廊”不同,城东村是一条“针灸式”的更新路径——精准施力,以点唤醒空间,再以线串联,以面融合。改造从一块被遗忘的角落开始:村“两委”带领村民,将杂草杂物堆积的闲置地,转化为一座保留老树、增建凉亭、环以步道的休闲公园。没有推倒重来,只有顺势而为。桂花沿路见缝插绿,悄然绽放,远看是花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乐园。
城东村的匠心不止于景观,这种“针灸”手法还应用在村庄的视觉连通上。村口移种了一棵百年的巨大银杏树,并将树旁一栋闲置的农房租赁给返乡创业青年,改造为一座设计感十足的“村咖”,很快成为了村里的“人气王”。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棵树和这里的氛围。”店主王依群直言,秋天银杏叶黄了,客人坐在落地窗前喝着咖啡,看金黄叶片飘落,这种体验在城市里是找不到的。这间咖啡屋今年5月开业,周末单日营业额可达3000元,它不仅是一个消费场所,更是一个连接城乡的“文化接口”,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也让树下的老头老太觉得农村一下变得青春起来。
因此从表面看,“百花香百村”项目仿佛只是扮靓环境,可透过风景究其本质,北仑区意在将自然景观、历史记忆、现代业态与基础设施整合为有机网络,从一处处微更新的“精致盆景”出发,逐步串联成线、拓展为面,汇聚为一片可持续、可感知、可共享的“壮丽风景”,将乡村的美好生活图景,润物细无声般镶嵌在村民的点滴生活之中。
当乡村的美丽不再停留于视觉,而是沉淀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百花香百村”便从一场美学实践升华为深刻的产业变革和城乡融合。花香不再只是风景,更成为产业振兴的信号,唤醒乡土资源的钟声,还有重塑城乡关系的密钥。
走进郭巨街道大岭下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的“桃趣谷”规划图正逐渐落地成景。那片曾经效益低下的山坡地,如今精选栽种了1200株奉化水蜜桃,既绽放春日的绚烂,也孕育秋日的丰收。山顶的石头屋观景台、半山腰的桃史馆即将迎客,一个融合桃花观赏、鲜果采摘、露营体验等各种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呼之欲出。
在梅山街道梅港村,梅花已真正“开”出了产业。大牛山景区的6500株梅花汇成花海,吸引了一批返乡青年。李斌和六个伙伴租下闲置农房,打造了一座让咖啡与阅读浑然天成的复合空间。“我们看中的不只是一时风景,更是这里长久的发展潜力。”李斌将记者引至二楼,红色楼梯巧妙衔接景区,游客品完咖啡,便可直通大牛山,将壮观的港口全景尽收眼底。
“美丽经济”的深层次魅力更在于强村富民,退休教师沈老师夫妇的农家乐是最好例证。“最初只是来游玩,发现游客如织却缺少特色餐饮。”在村里的积极协调下,两人开办小馆,主打本地农产品与港口海鲜,五个包厢天天爆满。这种“发现需求、快速响应”的机制,正是梅港村营商环境的鲜活写照。而园区内的“大地市集”,更成为村民销售农产品的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了“花美”与“民富”的有机统一。
从大岭下村精心策划的桃花产业链,到梅港村日趋成熟的梅花经济圈;从地方政府的朴素初衷,到后面因势利导,筑好巢欲引凤,再到市场主体的登台唱戏,尤其是入乡青年的大放异彩,最后到周边百姓的全面受益……“百花香百村”正在北仑的乡野间铺开一条“以生态之美撬动产业振兴、以产业之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花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