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愿归巢”期许化为宏图
作为一名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的工科生,魏占超也曾在择业的十字路口踌躇过。直到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的人才引进团队来到校园,将那份诚意满满的邀请函铺陈在他面前——一次性十万元的硕博补贴、每月一千多元的租房补贴、3%的购房补贴,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邀约。
宜居的环境,完善配套的教育医疗资源,扎实的产业基础更是让他心动,最终魏占超选择了与他专业高度匹配的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入职后,十万元迅速到账,实实在在缓解了他工作起步阶段的经济压力。每个月的租房补贴让生活轻盈,购房政策更让他在城区安家落户充满期待,昆都仑区正用温度与诚意,让每位人才把心安放。
留住人才,既要给待遇,更要给温度。昆都仑区用实打实的政策和心贴心的服务,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翻开政策清单:重点硕博人才补贴、见习补贴、人才储备补贴、住房补贴等累计发放超2800万元,4800万元创业贷款为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人才驿站”“协议酒店”,为来昆求职的年轻人提供短期免费住宿,让他们初到这座城市就感受到暖意。“比物质保障更动人的,是‘被需要’的归属感。常态化领导联系服务专家机制、企业中的技能分享会、政府部门的定期走访……从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到生活点滴的细致关怀,这份全方位的‘暖心套餐’,让‘归巢’的‘昆鹏’不仅有‘用武之地’,更有‘如家之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瑞龙告诉记者。
“昆鹏”归巢,不止于“归来”,更在于让每份才华与梦想都能在故土生根结果。
对于魏占超来说,初进班组时,离心泵、压缩机像“钢铁巨兽”,他攥着工艺图纸手心冒汗,师傅拍他肩膀:“先看懂构造图,设备和工艺得一起啃。”此后两年,他钻进洗涤塔查内部结构,跟着技改项目练实操,从帮师傅递工具到独立负责磨粉项目的设备安装建设工作,这种从“懵懂新人”到“独当一面”的成长,让魏占超看到了在产业发展热土上,个人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而昆都仑区这片让他扎根的土地,正等着更多青春来绽放。
和魏占超一样把根扎进故土的,还有钢三小的赵妍玲,自2018年来到钢三小的那天起,她始终践行“教育是把心交给孩子”的初心,面对语文课堂上抽象的课文内容,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把文中人物转化为“身边朋友”,让课堂充满温度与趣味。面对内向学生,她用“静待花开”的耐心,帮孩子重拾自信,用爱心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在课间活动中,她化身“阳光伙伴”,陪学生参与游戏,更能细腻发现需要关注的“独立个体”,用温暖关怀拉近与学生距离,成为学生心中的“妈妈老师”。针对青春期教育难点,她创新推出“班级谈心大会”与“纸条里的心声”育人模式,真诚倾诉、用心倾听让化解烦恼的过程充满暖意。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她摒弃指责式沟通,通过肯定学生优点、分享科学育儿方法、推荐育儿书籍,有效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筑牢家校共育“连心桥”。
无数个“魏占超”“赵妍玲”用青春写出答案,归来不是终点,是让每颗种子都能在故土的掌心,开出比远方更茂盛的花。“十四五”以来,昆都仑区以长远眼光搭建“成长坐标系”,依照区域发展需求,为人才量身打造事业舞台。推动贝特瑞尔口腔与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共建“订单班”,让人才与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常态化培训、交流机制与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为人才拓宽提升通道。围绕“三个高地”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专家智库,吸纳9大领域近240名专家人才,包括39名博士、21名本籍在外专家人才,27名专家入选党校师资库。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86人,1名高层次人才成功入选自治区“三类人才”,1名高层次人才被确认为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正是这片土壤活力的见证。这一系列举措,让“归巢”的“昆鹏”才华有处施展,梦想落地生根。
当“愿归巢”的期许化为行动,“稳扎根”的底气筑牢根基,“展宏图”的壮志照进现实,“昆鹏归巢”便不再只是一场人才的相聚,更是一座城市与理想的双向奔赴——而这,正是“昆鹏归巢”品牌最深厚的底色,让人才培育的沃土上,始终生长着故土与未来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