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联控”管“三资”——看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破题之道

2025-10-24 21:16:18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初秋的闽江源头,层峦叠翠、色如青黛。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里源村575.7亩林地通过公开招投标成功出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万元收入,这一喜讯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直达每一位村民指尖。

农村集体“三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更关系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近年来,建宁县直面问题,创新建立“五环联控”监管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混乱走向规范,让沉睡资源焕发生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在客坊乡张溪村的老晒谷场上,村党支部书记刘天才展开泛黄的林权证复印件,指着重叠的红章叹息:“这片山场一直荒着,另外一片的边界又扯不清,一分钱租金也收不到。”

“家底”不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刘天才,由于历史因素,张溪村不少村集体山场与村民自留山的边界模糊,集体林地被长期侵占。通过清产核资和公开招投标,这些曾被无偿占用的山场找到了“新主人”,不仅打破了“零租金”的僵局,实现每年20元/亩的稳定收益,更签订了“每五年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租金”的长期契约。

建宁县是南方重点林区县,全县各村共有集体林地191.4万亩,丰厚的“绿色家底”是村集体重要的资产资源,然而张溪村的问题并非个例。2024年10月,建宁县纪委监委的专题调研揭开了“家底迷雾”:全县98个村(居)中,不少村集体资源边界不清,甚至长期脱离监管;部分林地早年发包,承包价仅为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存在超长期、超低价合同等情况;个别村集体资产甚至长期“沉睡”、被无偿闲置。

令人痛心的是,部分村干部利用监管漏洞,将集体林地违规发包给关联方。黄埠乡查处的一起案件中,190亩杉木林的年承包价每亩仅0.9元,远远低于市场价;溪口镇某村干部因擅自更改起止承包时间,造成3492亩荒山造林的林地使用费收取困难。

调研显示,林地资源在全县农村集体“三资”中占据核心份额,但却不同程度存在底数不清、决策随意、交易不透明、监督乏力、管理缺位等五类突出问题。这种“牛栏关猫”的监管模式,导致建宁县2024年受理的信访件中反映农村集体“三资”问题占比较高。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建宁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破题路径,在持续开展“点题整治”的基础上,指导县纪委监委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纪委监委监督执纪、部门各司其职、乡村具体落实、群众广泛参与”的责任体系,探索建立涵盖摸底评估环、民主决策环、阳光交易环、全程监督环、长效管理环的“五环联控”监管机制,系统治理、同向发力,共同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我们选取客坊乡张溪村、均口镇台田村等4个行政村先行试点并积累经验,以‘梯次滚动’方式向全县逐步推广,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家底,为规范监管提供支撑。”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运用“五环联控”监管机制,仅4个试点村就盘活林地729亩、追缴租金54.47万元。

走进均口镇台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一幅动态更新的“三资一幅图”格外醒目:绿色标注权属清晰山场,黄色预警到期合同,红色标记争议地块。

这幅凝聚着11类矢量数据的电子地图,正是建宁县“五环联控”机制的可视化成果。

历经一年的调研试点,这套融合摸底评估、民主决策、阳光交易、全程监督、长效管理的闭环体系,正在重塑农村“三资”管理生态。

“以前不同部门各管一摊,现在拧成一股绳,就是要把‘三资’底数彻底理清。”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环联控”的第一步就是‌摸底评估环,为破解家底不清难题,县里组建专业团队,整合林权登记数据、林班划分图和承包合同等信息,通过多部门“底图套合”、清查小组现场踏查、绘制“三资一幅图”等方式,构建起涵盖11类可交易资产资源的数据库,各乡镇有序开展清产核资。

在台田村试点中,技术人员采用“三色管理法”,精准理清家底,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对全村林地实行分类定价:根据林种和林相等级,分三档评估确定底价,每5年调整一次价格,确保集体资源保值增值。这种科学评估体系使该村一块1833亩杉木林的承包价从16.5万元飙升至33万元,溢价率达100%。

“一亩每年12元、10元、8元的三类承包底价,是我们开了多场村民代表大会才定下来的。”台田村党支部书记张经胜展示的会议记录上,密密麻麻签着42位代表的名字。

现在,建宁县所有集体资产处置必须经过民主决策环节,严格遵守“四议两公开”程序:党支部提议后,村“两委”会议商议形成方案,党员大会审议后,最终由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全过程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直播。

“现在开标都在线上直播,村民在家就能通过手机看到全过程。”近日,建宁县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人点开交易系统,屏幕上正显示里心镇一宗果山交易的竞价实况。

针对过去存在的交易不透明、监管有漏洞等问题,建宁县依托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明确规定5万元以上的“三资”交易必须进入平台实行线上竞标,通过“互联网+产权交易”模式,实现从申请受理到合同归档共11个流程全环节留痕、全过程可溯,并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同步直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每一笔资产资源处置都“晒”在阳光下。

伊家乡伊家村4台闲置的农机也在此创造了“阳光奇迹”。通过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公开交易,4台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最终以2年20万元的租金成交,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级监督小组发现合同里少了违约责任条款,当场要求补充完善。”伊家村纪检小组组长刘美英展示着有3处修改痕迹的合同草案。

在“全程监督环”体系中,内部监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构成的立体防线发挥了大作用,“在线审批+银农直联”结算模式,让所有资金收支实现了支付留痕、审批留迹、监管留印。目前,全县92个村(居)开通二维码收款、开办村务卡支付。

“这张离任交接清单,比家里的房产证还重要。”近日,黄坊乡黄坊村党支部书记朱继福正忙着逐项核对固定资产台账。

长效管理环是“五环联控”监管机制中的收尾之环,看似是“最后一公里”,却关系着明年村级换届能否平稳落地。这一环重点规范了离任交接、债务清理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把责任的“钉子”一锤一锤敲实。

以农业农村局最新出台的《农村集体“三资”移交管理制度》来说,离任村干部可不能“说走就走”,必须完成资产、合同、账务等7大类16项内容的交接,未清事项将被纳入个人廉政档案,避免出现离任甩锅现象。

为防止问题反弹,建宁县还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问题整治台账销号管理112个整改事项,民生实事台账记录199件惠民举措,线索移送台账已立案查处10起典型案件。在此基础上,21项新规陆续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督乏力、管理缺位等顽疾。

在建宁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正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乡村振兴的层层涟漪。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黄埠乡竹薮村马迹塅油茶林,村民们忙着施肥、除草。这片曾因经营不善而闲置多年的山林,如今通过规范流转,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收入,还带动10户村民家门口就业。

“以前村财增收‘等靠要’,现在我们有了‘绿色银行’,处置就按‘五环联控’流程走,大家心里都踏实。”黄埠乡党委书记李浩榕算起收益账:通过盘活闲置山场和规范林地监管,2024年以来全乡村集体共增收17.29万元,其中仅黄埠村盘活闲置店面就增收2.8万元。

据统计,2025年建宁县已整改问题合同92份,规范林地发包等资产资源处置19宗,盘活林地2742亩,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216.58万元,农村集体“三资”方面信访量同比下降33%。

“五环联控”监管机制的落地,不仅规范了“三资”管理,更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溪源乡一处40亩林地在规范交易后,合同承包价从原来的800元跃升至1.76万元;濉溪镇水南村对34间临街商铺重新组织招租,租金涨幅达224%。这些原本闲置或低效的资产被“唤醒”,转化为村级公益事业的稳定财源。如,黄坊乡新增村级路灯356盏,里心镇修缮破损沟渠3500米,黄埠乡共铺设自来水管网6714米。

夕阳西下,闽江源头的溪水泛着金光。在建宁县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交易数据还在跳动:当日成交18笔,成交总额1114.2914万元,最高节资率达12.1%,实现溢价增收29.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