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解锁雪洞村乡村振兴密码
清晨的阳光漫洒在贵州省三穗县雪洞镇雪洞村的山林间,小河边的豆制品加工厂里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忙着生产豆腐、清理订单、装车配送,车身上“雪洞豆腐”的商标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伴随着引擎声,满载着新鲜豆制品的货车正准备出发配送。
曾几何时,雪洞村的豆腐作坊散落山间,技艺虽精却难成气候。如今,村里锚定“豆腐”这一特色支点,深挖本地优质大豆资源与传统工艺优势,走出了一条“小产品撬动大产业”的逆袭之路。2025年,雪洞豆腐年总产值稳定在300万元以上,带动1030余农户增收。
“过去各家做各家的,有的时候豆子不够,有的时候销路不好,想把豆腐做好太难!”有着20年作坊经验的老匠人杨朝辉,仍记得昔日困境。雪洞豆腐的独特风味,源于当地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但长期以来“小、散、弱”的作坊式生产,制约了产业发展。
为破局,雪洞村锚定“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发展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衔接资金300余万元,通过盘活廉租房、老政府旧址等闲置资源,高标准建成占地450平方米的豆制品加工厂,并于2025年正式启动豆腐厂三期项目,通过创新探索“党支部+村企联合+群众”的模式,让分散的豆腐作坊“合起来”。同时,投入478余万余元引进现代化设备,打造2条流水生产线,开发出水豆腐、干豆腐、腐竹等10余种产品,不断延长雪洞豆腐产业链。
“老手艺不能丢,但得跟现代技术结合,才能既好吃又好卖!”有着30年技艺的杨秀群,从家庭作坊主转型为企业技术指导员。她带领研发团队,将“磨、滤、煮、点、压”传统工艺与标准化流程结合,既保留豆腐“久煮不烂、鲜嫩入味”的特质,又能在原来加工豆腐的基础上提效30%。如今,加工基地配备冷藏仓库与3辆冷链车,实现“原料到成品”全程品控,口感始终如一。
“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拿3000块钱,这种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车间泡豆的杨顺弟满脸幸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让群众受益,雪洞村创新推出“党支部+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将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村集体与三穗县山里人家有限公司签订固定资产租赁协议,盘活集体资产获得稳定收益;公司优先吸纳整合后的作坊艺人及当地村民就业,目前已解决5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让村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针对农户发展需求,雪洞村建立了“三重收益”机制。种豆大户杨辉平说:“我家共种植大豆5亩,以前担心卖不出去,现在公司上门收,价钱还高出两毛!”公司上门收购大豆等原材料,这就是所谓的“原料收益”。与此同时,村民还能在加工基地从事泡豆、磨浆等工作,灵活就业增加收入,形成“务工收益”。还可以通过资金、技艺等入股,让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形成“分红收益”。
据雪洞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介绍,雪洞豆腐项目已经惠及200名群众,稳定带动10余人长期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集体受益”的三方共赢,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壮大。
“以前豆腐再好,也就周边乡镇卖,现在其他地方的顾客们抢着买,订单天天有!”负责销售的秦振航自豪地说。好酒也怕巷子深,为让雪洞豆腐走出湘黔边界,雪洞镇政府与企业联手,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批发零售互补”的市场销售网络。
线下,深耕本地及周边市场,与县内外20余所中小学、多家超市、摊点签订供销协议,依托60余辆送货下乡车辆,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新鲜豆腐直达消费者手中。还开设雪洞豆腐线下专卖店,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让顾客感受传统豆腐文化。线上,注册“雪洞豆腐”专属商标,申请非遗技艺保护,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豆腐制作技艺与山水风光,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美食节等营销活动,让雪洞豆腐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
如今,雪洞豆腐凭借“色白如玉、香逾石髓”的品质,不仅成为当地宴席必备菜品,更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2024年基地总产值达160万元,2025年稳定突破300万元,从地方特产成长为享誉湘黔的知名品牌。
从散落山间的小作坊到全链条发展的大产业,雪洞豆腐的振兴之路,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小特产撬动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未来,雪洞镇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条,探索“种植+加工+销售+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千年豆香持续滋养山乡,让产业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