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牧区和美乡村建设见闻

2025-09-18 14:15:27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姜戎村是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在去年申扎县将和美乡村建设与“多规合一”改革并进,以“衔接资金+改造资金+自筹资金”的模式高效整合资金5030多万元,实现资金从“分散使用”向“集中发力”的转变,建设姜戎村民房102户,配套了仓库、水泵房、厕所、篮球场、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设备。

尼玛家里4口人,按照人口数,搬进了60平米的新居,加上和房子差不多大的院子,宽敞又明亮,从今年四月份搬进来,他就一直在布置新家:加了阳光棚,院子隔出库房、储物间、缝纫机房,装修房子,购置家具家电……前后花了10多万元。“新房子质量好、又安全、还保暖,有水有电”尼玛说,客厅加两个卧室,单独的厕所和厨房,他还现场演示厨房液化气的使用,带着看他家的洗衣机,打开洗手台的自来水,愉悦满足不胜言表。现在尼玛的工作仍是放牧,但不同以往,现在是给村里合作社放牧,他把家里30头牦牛、120多只羊入股合作社,负责放牧180多头牦牛,2024年尼玛分红了现金3万元,还有一头半的牦牛和40多只绵羊,绵羊吃不完,还卖出去了10多头。指着家门口停放的一辆长安微卡汽车,尼玛说这是去年新买的,现在去放牧点有汽车有摩托车,早上去放牧、晚上就能回来。

尼玛家藏式茶几上酥油茶热气飘出缕缕醇厚香味,阳光下姜戎村错落有致的新民居上醒目的五星红旗缓缓舒展,袅袅炊烟中是海拔4800米高度上的牧民新生活。

离开那曲前往拉萨,京藏高速入口,一座新村在平坦的羌塘草原上跃入眼帘,“杭嘉新村”,在藏北草原称之为一个城镇也不为过。来到杭嘉新村,看到的是结合江南和藏式风格的小院鳞次栉比,青瓦白墙整洁现代的二层小楼。村民念扎是今年6月份才刚刚搬来,三居室的房子、独立客厅、厨房、卫生间,加上院子有240平米,水、电、暖、网一应俱全,“之前住在牧区,冬天冷、风大,夏天下雨会漏水,搬到这里幸福得很,比以前的房子好得多。”念扎对新居很满意。

在之前村子还叫罗岗村,9个自然村85户牧民,典型的牧业村,居住分散,传统游牧,且不说道路不畅,邻居都能相隔几十上百公里,有的连网络信号都没有。4年多时间草原起新村,今年村民们已经陆续搬进新村,村子也有了新名字—“杭嘉新村”。建了新村、搬进新居,牧民集中居住形成小城镇,享受现代化生活,草场、牲畜入股合作社形成大牧场,整合劳动力,一部分在合作社放牧,剩余劳动力转型发展其他产业。牧区、牧业、牧民“三牧联动”,牧民们放牧也有了新花样,智慧牧业的应用让念扎们“放牧”更安心、舒心、省心。

蓝天白云下,青青草原上一头头牦牛悠闲自在,仔细看这些牦牛不光有耳标“身份证”,脖子上还套着项圈,“项圈是智慧牧业的一项,通过项圈可以对牦牛实时定位,知道它们的运行轨迹,还可以监测体征,体温异常就是遭受野兽攻击或者生病,我们就可以精准找到它,予以施救”杭嘉新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扎西群培在村里智慧牧业监测大屏前介绍道。之前牦牛走丢要翻山越岭的去寻找,道路艰阻、危险莫测,现在只要扫下二维码,就知道自家牦牛走到了那里、吃的怎么样、有没有出状况。村里的智慧牧业系统除了通过智能耳标、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测牦牛活动轨迹、体温等指标,还可以对牲畜活体资产进行数字化管理。

从逐水草而居到宜居宜业,从人畜混居到现代牧区,从传统游牧到智慧牧业,这些新变化只是西藏那曲市牧区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一角。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那曲市累计投入26.48亿元衔接资金,推动101个村庄旧貌换新颜,95%以上的农牧户实现了人畜分离,“十五五”期间,那曲市计划继续打造374个高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的道路如哈达般延伸到草原深处,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响彻万里羌塘各个角落。

产地货源

查看更多查看更多牦牛产地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