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苹果梨产业的成长之路
每年5月,吉林延边州龙井市的万亩果园梨花盛开,如雪似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打卡”。在其绚烂的背后,一场关于苹果梨产业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推进。
眼下,正值延边苹果梨的销售旺季,不少合作社和果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销售,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加紧打包。这一箱箱包装整齐的苹果梨,承载着果农的汗水,化作实实在在的收入,回馈着他们的付出。
延边苹果梨,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及苹果梨,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发源地—龙井市。2025年,龙井市苹果梨种植面积1881.5公顷,产量2.67万吨,预计产值9462万元。近日,记者走进龙井市,探寻山沟里的苹果梨是如何走出大山,产业又是如何在现代农业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在龙井市老头沟镇小箕村的半山坡上,有一棵超百年的梨树静立于此,作为记录社会变迁的“活化石”,它也见证了延边苹果梨产业的发展。
1921年,当时的延吉县(现为龙井市)老头沟镇小箕村人崔昌浩委托他的弟弟崔范斗,把从朝鲜咸镜南道北青果园拿来的6条接穗,嫁接在自家园内的2—3年生的6棵山梨上。在崔昌浩的精心呵护下,经过几年的防寒培育,最终梨树只成活了三株,“有总比没有好。”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并未灰心。
1927年,对于崔昌浩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嫁接的果树上首次结出了果实,他的心里乐开了花。这批果实不仅个头大于当地的山梨,味道更是酸甜可口,所以建国之前一直被当地人称为“真梨”。
1952年随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成立,该梨种在国家普查果树品种时被正式命名为“延边苹果梨”。“果形是椭圆形的,太阳照射的地方果面泛红,远看就像苹果,实际是梨家族的一员。”延边州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延边试验站站长李雄向记者介绍。
龙井市因苹果梨而闻名,听起来像是龙井沾了苹果梨的光,但其实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因为彼此相互契合,才让苹果梨在这里深深扎根。
苹果梨的生长需要九项农业气象指标: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30℃,年平均温度4.5~8.0℃,夏季平均温度16.0~24.0℃,最冷月平均温度-15.0~-9.0℃,≥10℃积温2400~3500℃,年平均日较差13.5~15.5℃,年日照百分率50%~70%,年日照时数2400~3200小时,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龙井市地处长白山温暖半湿区,完全符合上述指标。加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梨园多建于山坡,果园管理方便,为苹果梨营造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品质也就更胜一筹。
东北人喜欢吃冻梨,它恰好又是做冻梨的上好原料。它比南方的梨口感更佳,无苦涩的味道;比黑龙江的苹果梨果实更大,化冻后仍保持适度紧实。
苹果梨就这样从小山沟里诞生了,但故事并未结束。它不仅走出了吉林,更在甘肃、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落地生根,不过全国各地苹果梨却都发源于龙井。
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发展仍离不开关键机遇,这些关键机遇为苹果梨产业发展赢得了先机。
1952年至1966年期间,延边州首任州委书记兼州长朱德海,在统筹农业生产时,为改变延边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决定在荒山荒地大量发展苹果梨,以此改善农民生活。他还指示秘书和苹果梨专家,共同制定建立发展国营果树农场的规划。
为了推动这项产业发展,朱德海亲自到延吉县(现为龙井市)和县委领导一起研究发展苹果梨的计划。1960年前后,终于建成了现在的延边龙井果树农场,并陆续建立了老头沟果树农场、细鳞河果树农场、大苏果树农场等。十四年的时间,苹果梨的种植面积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科技力量也为苹果梨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龙井市周边聚集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延边大学农学院、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科研院所,这些机构院所在当地开展了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园区、水果标准园创建等项目,推进苹果梨优质果栽培技术落地。
其中,轻简化修剪技术和减肥减药等技术受到了果农的欢迎。龙井市清水果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作魁对轻简化修剪技术赞不绝口,“用了这项技术,再也不用爬梯子,大大降低了摔伤风险。”
不用再上梯子只是表象,其优势远不止于此:一是提高了通风透光,提高果实品质;二是果农不再需要爬梯子,修剪功效节省人工30%;三是有利于机械化打药,节省打药人工成本75%以上。与此同时,在延边地区,针对株产200斤左右的苹果梨树,何时打药,用药量和配比都有标准可循,实现减肥减药、提质增效。
李雄告诉记者,果树管理原本是劳动密集型作业。“过去,老两口一天工作8小时,只能给三四百棵树打药;现在一人一天用上打药机,能完成1500棵树,无人机的速度会更快。”
此外,龙井市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广苹果梨提质增效技术、生草覆盖等生态栽培新方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强化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不会一路顺风顺水。2000年前后,随着交通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南方水果进入北方市场,加之苹果梨产业的一度无序扩张,这一北方水果也曾面临“卖难”困境。
随着电商兴起与助农直播走红,解决了一部分苹果梨销售难题。全国各地的东北人、喜爱东北味道的消费者,也能吃上东北的风味。近五六年,线上的销量还逐年递增。不过,龙井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金永宝也坦言,“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品质!”
梁作魁对此深表认同。“我们合作社主打精品果,有好的技术,在包装上再下点功夫,苹果梨就能卖出高价格。”2006年,他返乡创业,怀着对童年苹果梨味道的眷恋投身这一行。
如今,合作社苹果梨的种植面积从30多亩增加到了1200亩。回顾产业的发展,他感慨道:“我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苹果梨,好东西就要坚持传承。”为进一步提高效益,合作社又开始尝试开发梨汁、米酒等深加工产品。
如果说梁作魁出于情怀,一些年轻人则正悄悄尝试新路。东盛涌镇平安村的田画里咖啡店里,节假日里热闹非凡。90后店主尹春姬为照顾家里,辞职在村里开办了这家咖啡馆。她不断尝试创新咖啡口味,就地取材,选用家乡的玉米、冻柿子等原材料,苹果梨也在其中。只是当下调出的口味,她还是不太满意。“虽然这款咖啡尚未成功,但也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她笑着说。
正如小箕村原有的三棵母树,虽然现只成活一棵,且不能结果,却并不代表未来不会焕发新生。从明年开始,李雄也将参与到这棵古树的保护工作。“没问题,我们就让它复壮,重新结果!”他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