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开展集中灭除非洲大蜗牛行动
夏季正值非洲大蜗牛繁殖高峰期,为遏制其泛滥趋势,提高群防群治水平,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6月30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住建厅、林业局、海关等相关部门,以“防控非洲大蜗牛,共建生态大家园”为主题,在福州市冶山公园唐代马球场遗址附近举办全省集中灭除非洲大蜗牛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有关专家现场科普非洲大蜗牛防控知识,实景演示规范处置过程;志愿者代表宣读“防控非洲大蜗牛,共建生态大家园”倡议书,号召全民参与行动。志愿者向周边市民群众分发防控技术要点、倡议书等宣传材料。
启动仪式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住建厅、林业局、福州海关、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单位百余名志愿者分成10个小组对冶山春秋园、屏山公园、西湖公园、农林大院住宅小区等周边发生入侵的公园、住宅小区按划定区域进行全面搜索和高效灭除。
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危害园林绿化植物和农林作物(瓜果蔬菜)等,携带寄生虫和病原菌,排挤本地土著物种,是农林生产的“无声杀手”,是人类健康的“隐形威胁”,是生物多样性的“入侵者”。本次集中灭螺行动,集结部门协同联防、高校企业合力支撑、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等三大优势力量,创新运用GIS系统建立动态监测地图,试点“灭螺积分兑换”激励制度,旨在全省范围内发挥“滚雪球”效应,带动形成一万支志愿者灭螺小分队,治理十万亩重点城乡区域,灭除百万只非洲大蜗牛,减少其对农业生产、群众健康、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以实际成效维护当地生态平衡。
目前,福建全省非洲大蜗牛发生面积超过10万亩,厦门、漳州等地发生面积较大,并呈沿海向内陆蔓延趋势;城镇公园绿地、村庄用地、果园、旱地等生境发生频率较高。据悉,2025年5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方案》,定于今年6至9月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非洲大蜗牛集中灭除。各级农业农村、住房建设、城管、园林、林业、海关等部门,通过加强排查监测、强化源头管控、组织集中灭螺、开展科普宣传等,采取投食诱集、定点查捕、人工捡拾、化学灭杀(撒施生石灰、食盐)等多种手段,降低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防止其在福建省扩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