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吃的“秋菜”,到底是啥?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节气民俗丰富多彩,有竖鸡蛋、放风筝等等。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那么,此时竖鸡蛋为啥能成功?民俗讲究“吃秋菜”,秋菜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唐志强。
他表示,古代有秋分祭月的习惯,有说法认为,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来一些原本属于秋分的民俗逐渐挪到了中秋节,民间祭月慢慢地就在中秋时进行了。而秋菜,实际就是野苋菜。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
他解释,由于每年秋分日在农历八月里的日期经常会有变动,不一定都能赶上满月。慢慢地,人们开始在中秋祭月,那时月亮正圆,跟秋分有关的部分民俗也挪到了中秋节。
“今年的秋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在9月23日02时19分左右来临,是在凌晨。今年秋分日跟中秋节的时间间隔也比较远。”他说。
正所谓“秋分到、蛋儿俏”,秋分来临这一天,可能不少人都玩过一个游戏,叫做“竖蛋”。
这个游戏的玩法简单有趣,挺考验动手能力:挑选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把它在桌子上竖起来,松开手后鸡蛋不倒,就算成功了。
秋分时节,另一个有趣的民俗是“吃秋菜”。所谓秋菜,就是野苋菜,有的人家会将野苋菜与鱼片一起做成“秋汤”,认为食用后有益于身体健康。
放风筝,则是此时比较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唐志强说,秋季天高云淡,很适合放风筝,也是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好机会。
由于秋分是农事活动的关键时间节点,在古代,人们对秋分相当重视。
唐志强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民间流行在秋分时送秋牛图,也就是“送秋牛”,纸上印着全年农历节气、耕作时令与农夫耕田图样,实际上是提醒人们不误农时。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有趣的是,此时有一项民俗是“粘雀子嘴”,就是将没有包馅的汤圆煮熟,用竹签扎上,然后放在田埂上,意思是希望那些小鸟去吃汤圆,不要去破坏庄稼。
“秋天天气慢慢变凉了,从养生角度来说,适宜平补,可以吃一些山药、莲子、百合等有利于平补降燥的食物,日常饮食注意健脾润肺,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时间。”他说。
虽然有个说法叫做“春捂秋冻”,但唐志强提醒,秋分节气已是仲秋时节,气温下降比较明显、昼夜温差也比较大,一定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