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技术获重大突破——山东农大破解远缘杂交密码
11月21日,山东农业大学段巧红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发表重大科研成果,成功找到触发十字花科植物远缘生殖隔离的关键信号分子SIPS,破解了远缘花粉与雌蕊柱头的识别密码,并研发出高效远缘育种技术体系。这一突破为利用野生近缘种改良作物抗逆特性提供了实用方案,让远缘杂交育种驶入“快车道”。
作物驯化在筛选优良性状的同时,也导致栽培种遗传多样性下降,抗病虫、抗逆等宝贵基因逐渐丢失。远缘杂交作为引入野生近缘种优异基因的有效途径,却长期受困于“生殖隔离”这道天然屏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被严格阻断,让育种工作事倍功半。
“‘生殖隔离’这道天然屏障防止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十字花科植物雌蕊柱头上的SRK受体就是‘安检系统’。”段巧红教授形象地解释道。据了解,该团队2023年已在《自然》发表成果,发现SRK受体既能识别自花花粉防止近交衰退,也能拦截远缘花粉维持物种稳定,但触发拦截的“外来信号”一直是未解之谜。
此次研究中,团队以SRK受体为“诱饵”,通过多种筛选技术锁定了关键信号分子SIPS。实验证实,这是十字花科植物共有的“通用警报信号”:远缘花粉携带的SIPS与雌蕊SRK受体结合后,会升高柱头活性氧,从而抑制远缘花粉萌发;而缺失SIPS的花粉,能成功避开“安检”完成受精。更有趣的是,将SIPS导入十字花科外的番茄花粉后,番茄花粉也能触发白菜柱头的防御反应。
科研的价值在于落地应用。针对十字花科蔬菜占我国蔬菜总栽培面积25%以上的产业现状,团队基于新发现的分子机制,打出一套远缘育种“组合拳”:优选自交不亲和性弱的母本,结合抑制SRK表达或使用活性氧清除剂,有效降低柱头防御门槛。在白菜与高抗小菜蛾的欧洲山芥远缘杂交中,杂交胚获得率从每角果1个提升至3—6个,为后续培育抗虫白菜种质奠定了基础。
“过去远缘杂交靠‘碰运气’,大规模测交既费时又费力。”段巧红表示,新技术大幅提升了远缘杂交效率,解决了属间远缘杂交的技术瓶颈。
中国工程院万建民院士评价,该团队系列成果揭示了十字花科植物生殖隔离的普遍规律,是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也认为,这项研究不仅为十字花科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其他物种跨物种杂交提供了借鉴思路。
据悉,山东农业大学为该研究第一完成单位,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这项兼具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的科研突破,将助力我国充分挖掘野生种质资源潜力,为蔬菜等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对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