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8亿元“绿色账本”如何破解山区“守山难增收”?
“以前守着12亩林地,只敢砍些杂木当柴烧,一年林业收入才千把块;现在不仅林下种的淫羊藿能赚钱,林子本身还能‘抵押换钱’,今年单靠林业就赚了两万多!”10月16日晚,重庆市城口县人民广场的“相约巴山·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集市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布会上,河鱼乡林农陈启华手里攥着重庆农商行的贷款还款凭证,又接过中医义诊的药方,脸上满是笑意。
当晚,城口首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成果——河鱼片区31.38亿元林业生态产品总值的发布,这让“绿水青山”有了具体价值,同步落地10家企业签约10个项目、1800万元“林地经营权+GEP(生态产品总值)”抵押贷款等实操成果。作为重庆三个林业系统化改革试点区县之一,城口曾陷入“集体林占比92%却难变现、人均12亩林地却增收难”的困境,如今这份“绿色账本”背后,藏着怎样的林改破局路径?近日,记者走访城口县林业局、重庆农商行城口支行、相关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及有关企业,探寻集体林改赋能生态与民生双赢的“城口答案”。
“2021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GEP核算要求,2025年要基本建立核算规范;重庆位列全国三个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明确‘2023出规范、2025建试点、2027全推开’,河鱼片区能成为全市3个试点之一,就是要破解山区林改的共性难题。”在河鱼片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发布会上,城口县林业局局长李心忠直言,选择河鱼片区做试点,核心在于其“代表性”——城口全县森林覆盖率72.8%,河鱼片区高达92.4%,既有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的生态优势,又有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基础,恰是全县林业资源的“浓缩版”。
而这份“算账”的迫切性,更源于林农和产业的真实痛点。记者从城口县农业农村委获悉,2023年城口农民人均林业收入仅1780元,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60%,根源在于“三难”:一是林地碎片化,一户林农的林地分散在好几处,想搞规模化林下种植却“连不成片”;二是评估缺标准,林农想拿林地抵押贷款,银行却因“林子值多少钱算不清”不敢放贷;三是生态服务“无价”,护林带来的水源涵养、空气净化,没法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林农护林积极性难调动。
“以前想扩大淫羊藿种植,缺20万元种苗钱,跑了几家银行,都说林地没法评估,最后只能靠亲戚凑钱。”城口县修齐镇淫羊藿种植带头人刘胜举,经营林下中药材8年,提起以往的融资难仍直摇头,“那时候就盼着,要是林子能像房子一样‘估值、变现’就好了。”如今他带领村民种出的箭叶淫羊藿,有效成分达药典标准的10倍以上,早已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不是拍脑袋算总数,而是按《重庆市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操作细则(试行)》,一笔一笔抠出来的‘明细账’。”负责本次核算技术支撑的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师贺雄介绍,团队在河鱼片区5个村布设生物样地,用“遥感+无人机+地面调查”的方式,采集资源、生态、社会3类数据集,最终聚焦“供给、调节、文化”3类服务,细化出10项核算指标,确保每一笔价值都有数据支撑。
这份31.38亿元的“绿色账本”,拆解后清晰可见山林的“多元价值”:占比74.75%、总值23.45亿元的调节服务价值,是林子的“生态家底”——每年能涵养水源0.92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固持土壤180.65万吨,避免水土流失;固碳3.46万吨、释放氧气6.97万吨,相当于20万辆家用车一年的碳排放量;还能吸收大气污染物379.41吨,净化水质0.92亿立方米。
占比23.64%、总值7.42亿元的供给服务价值,是林农的“增收钱包”——林下种植的天麻、独活、箭叶淫羊藿,还有板栗、核桃、林菌、蜂蜜等“山货”,不再是“零散买卖”,而是通过核算明确了“产业价值”,成了能吸引企业合作的“期货”;刘胜举的种植基地就受益于此,“以前淫羊藿按斤卖,现在有了价值核算,企业知道我们的种植规模和产出价值,主动来签长期收购合同,价格还比往年高了15%。”他的基地如今已带动60多名村民常年务工,采药期每人每天工资120元。
而占比1.61%、总值0.51亿元的文化服务价值,则藏着山林的“潜力股”——森林康养、研学旅游已带动片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不少林农把闲置农房改成“康养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去年接待了300多批研学团队,光门票和药膳收入就有8万多元,比种玉米强多了。”河鱼乡从事康养旅游的林农洪纪平说,他的民宿正是“种植科普基地观光+药膳品尝+中医药康养”融合模式的缩影。
“算出31.38亿元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账本’变成林农手里的‘现金’,让企业敢进山、资本愿投入。”城口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夏贵金表示,围绕生态价值转化,城口已落地四大实操路径,每一条都有具体的项目、企业和数据支撑。
作为城口林业金融支行,重庆农商行城口支行的创新实践最具代表性。“我们先建了‘县-乡-村-户’四级林业金融服务体系,送服务下村,还评定了12600余户信用林农、170余个信用村社,让林农‘凭信用就能贷款’。”该行负责人郎宇介绍,针对林业“周期长、风险高”特点,银行创新推出3款“诚林贷”产品,还联合县林业局制定了《淫羊藿收益权核算指南》——按淫羊藿“前两年幼苗期纯投入、第三年丰产期见收益”的规律,测算单位投入与产值,确定贷款额度,最长可贷10年。截至目前,该行已为1600余户林农发放贷款1.79亿元,重庆银行城口支行也落地了“林地经营权+GEP”抵押首单,为3家林业经营主体授信1800万元。
“今年靠‘诚林贷’贷了50万元,添置了种苗和灌溉设备,种植面积从50亩扩大到100亩,预计明年能多赚20万元!”刘胜举拿着贷款合同说,银行还要求购买林业保险,安装监控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既解决了钱的问题,又帮我们控风险,心里踏实。”如今修齐镇的淫羊藿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成为全县“林药”产业标杆。
城口按河鱼片区生态价值核算价,启动非国有林赎买3000亩,287户林农已拿到赎买款。“以前那片林子都是杂木,一年砍柴卖才赚几百块,现在赎买后,不仅一次性拿到几万块,还能去赎买后的林地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河鱼乡林农李中德说,赎买后的林地将统一打造“国储林+林下中药材”基地,林农还能参与分红。这种模式已让全县林业生态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直接带动2万余户林农增收,户均增收1万余元。
城口围绕生态价值转换,包装了14个森林康养、研学旅游项目,总投资5亿元,已有5家企业签约;在此次招商恳谈会上,又与10家企业签约10个项目,涵盖中药材加工、林业碳汇开发等领域。“我们看中的就是河鱼片区清晰的生态价值核算,还有‘国储林+林下中药’的模式,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立箭叶淫羊藿林下种植基地,预计明年投产,能带动周边200余户林农就业。”泉州市汇拍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光彩表示。而重庆裕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已落地,其在厚坪、河鱼的2000余亩曲茎石斛基地,已带动3000人次年务工,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实现“保护+增收”双赢。
据城口县林业局测算,全县可开发碳汇林10万余亩,目前已正式启动开发工作,未来将通过碳汇交易,让“护林”变成长期增收渠道。“以后护林不仅能拿补贴,林子吸收的二氧化碳还能卖钱,护林的劲头更足了!”河鱼乡护林员李云中说。城口绿发公司已先行一步,将11个乡镇39个村的林地打包开发CCER碳资产,让“空气”变资产的路径愈发清晰。
在城口林改的实践中,科技支撑与产业联盟,让“绿色账本”的价值能持续放大。
“淫羊藿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约4.5Gb,序列复杂、杂合度高,以前没有高质量的基因组报告,品种选育全靠‘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本草基因组学研究院王灿介绍,去年以来,城口县联合该校、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攻关,已完成首个高质量箭叶淫羊藿染色体级(单倍型)基因组图谱构建,还建立了首个淫羊藿基因组数据库,“下一步将开发‘分子身份证’,帮林农选优质种苗、找适宜种植地,预计能让淫羊藿产量提高20%、品质达标率提升30%。”这一成果将为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产业联盟则让“城口实践”走出县域。城口联合渝川陕鄂4省市16区县(市)成立“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目前已创建淫羊藿、灵芝、独活、玄参4个品种GAP基地,全县中药材在地面积稳定在3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带动45%以上农户增收。高燕镇红军村的黄连基地正是联盟模式的缩影,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村民”合作,2024年带动6000余人次务工,发放工资71万元,村集体分红8.3万元。
“未来我们将锚定‘1155’工作思路,2030年前力争创建19个GAP基地,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5万亩。”城口县委书记张继军表示,下一步还将迭代林业“一张图”数字平台,2026年实现GEP核算全域覆盖,让每片林子都有价格、每座青山都能变现,努力为全国山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口样板”。
如今,走在城口的山林间,智能传感器监测着土壤墒情,无人机巡查着林木生长,林下中药材长势喜人,林农脸上满是期待——这场以“算账”为起点的林改,正让秦巴山腹地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林农增收、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