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采烤金钥匙,山东潍坊在烟田间解锁品质密码

2025-07-25 14:15:24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七月份的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柴沟镇烟田,晨露还挂在烟叶边缘时,烟农许大姐已蹲在垄间翻看叶片;不远处的烤房群里,合作社负责人王刚正用测温枪检测烤房密封度,仪表显示“38.2℃”,误差控制在±0.5℃内。从田间采收的“一眼识熟”到烤房里的“精准控温”,高密市局(分公司)正用全链条的精细管理,锻造打开烟叶品质大门的“金钥匙”。

“您看这片叶,叶尖泛黄但叶脉还绿,这是‘欠熟’,烤出来肯定没香气。”刘桂军蹲在烟田垄间,手里举着成熟度图谱,指腹划过叶片背面的绒毛——这是他今天第三次给烟农王大哥现场教学。在高密辖区,这样的“田间课堂”每天都在烟田上演。

为破解“采收时机凭经验、烘烤技术靠感觉”的难题,高密市局(分公司)搭起“县级集训+烟站实操”的培训网。县级层面组织烟站技术员、合作社骨干开展“理论+实操”集训,重点攻克成熟度判定、分类编竿、烘烤工艺参数等核心技能;烟站则以“田间课堂”“烤房现场会”为阵地,通过烘烤主监现场讲解、示范户“传帮带”,让烟农直观掌握“怎么看熟度、怎么进行鲜烟分类、怎么进行分类编竿。。

“以前采烟图快,好赖一把抓,烤出来有的青有的杂。现在按技术员教的‘叶色黄绿、主脉发白’标准采,烤出来的烟叶色泽匀净,几乎没有青杂片了!”王大哥的烟竿上,叶片大小均匀,叶基对齐得像用尺子量过——这是培训后养成的习惯。

烤房群的装炉区,许大姐正把分好类的烟竿码放整齐。她的竹筐里摆着三个小牌:红色标“成熟叶”、蓝色标“次熟叶”、黄色标“剔除叶”——这是“分类编竿”的要求。“以前混着编竿,烤房里有的烤过了有的没烤透。现在按技术员说的‘同竿同质’,每竿编140片,烤出来的烟叶颜色亮得能照见人影!”

这背后是高密市局(分公司)细化到“毫米”的标准体系。采前要算“采收账”:根据移栽时间、品种特性制定“批次表”,避免“扎堆采、忙出错”;采中要过“验收关”:技术员拿着验收表,看叶片成熟度、查编竿均匀度,不合格的当场指导返工;烤中要守“仪表盘”:烤房挂着“温湿度曲线表”,司炉员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观察窗里插着“代表性烟竿”,随时对照调整——就像给烘烤装了“导航仪”。

许大姐的烤房墙上贴着张“品质记录”:实施标准化采烤后,她家烟叶的上等烟比例比去年增长了5%。“不是瞎忙了,是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她说着,把刚出炉的烟叶摊开,金黄的叶片透着韧性,轻轻一折能闻到淡淡的焦甜香。

烤房检修现场,王刚正盯着工人校准温湿度传感器。“咔嗒”一声,仪表显示“湿度65%RH”,误差刚好在±3%以内——这是高密市局(分公司)“拉网式检修”的硬标准。“烤房是烘烤的‘心脏’,传感器不准,烤出来的烟叶就‘没精神’。”他手里的检修表上,全站52座烤房的密封度、加热设备、排湿系统都打了勾,这是提前1个月完成的“体检”。

为防“意外掉链子”,高密市局(分公司)还给烤房配了“双保险”:每10座烤房备1台备用风机和发电机,确保停电、设备故障时烘烤不中断;同时成立应急小组,制定雨天抢收、高温排湿等专项预案,将自然因素对采烤的影响降到最低。

物资保障同样“备得足”:按“总装烟量×1.1倍”储备竹竿、烟夹,提前统计用工需求,通过合作社调配闲置劳动力。“以前采下来没竿编、烤房空着等物资,现在啥都现成的。”许大姐说,今年从采收到装炉,比去年快了近1天。

暮色中的烤房群,最新一炉烟叶出炉了。许大姐捧着刚分级的烟叶,叶片金黄匀净,指尖能摸到细密的油分——这是她按“技术标准”采、“流程标准”烤的成果。

这把“采烤金钥匙”,其实没有复杂的机关:技术赋能咬准“成熟度”,标准护航扣紧“流程关”,保障托底稳控“全环节”。当这些举措在烟田间精准咬合,打开的是烟叶品质的提升,是产业发展的底气。就像高密市局(分公司)党委书记、局长、经理聂威说的:“每片烟叶里都藏着密码,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大家怎么解锁。”

如今,这把钥匙正被越来越多烟农握在手里——在垄间识别成熟度的眼神,在烤房里紧盯仪表的专注,在分级时比对标准的认真,共同在烟田间,写下“以质提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