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岭大地聆听乡村共富强音——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侧记
金秋时节,云岭大地硕果飘香,壮乡苗寨欢歌阵阵。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万余亩蓝莓基地里,饱满的鲜果挂满枝头;非遗工坊内,绣娘们指尖翻飞,用彩线勾勒出融合民族风情与时尚艺术的新品。这片曾经被认为“难有大作为”的边疆土地,如今因一群“新农民”的扎根耕耘,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此同时,他们也抛出了乡村发展中的现实考题,当“铁饭碗”与乡村机遇碰撞,该如何抉择?当传统手艺遭遇市场冷遇,该如何破局?当偏远山区陷入发展困境,又该如何唤醒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但云南多山地、基础设施薄弱,让产业从“零散起步”到“集群成势”、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多位新农民立足本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一步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从银行辞职时,爸妈说我扔了‘铁饭碗’,可我知道,家乡的土地里藏着更大的机会。”曲靖市马龙区双虹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旭俊的故事,从一次挂职走访开始。
2018年,万旭俊在走访贫困户时发现,大量土地因劳动力缺失而闲置,便萌生了“用农机解放生产力”的想法。他瞒着家人辞职成立农机公司,又牵头组建合作社,将农户与农机资源整合,承接农业托管项目。
“他对农业有感情,更懂技术,是实实在在的领路人。”曲靖市马龙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存坤的评价,道出了万旭俊的价值。在他的带领下,曾经的撂荒地如今长满了青贮玉米,曾经焚烧的秸秆变成了优质饲草。目前合作社拥有100余台套各型设备,累计服务面积40万亩,还延伸出种植、养殖、饲草料加工全产业链,带动2000余人就业。
同样在产业赛道上突围的,还有来自昭通市彝良县云乐村的付怀军。他瞄准当地丰富的天麻资源成立合作社,构建“镇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机制,绑定1049户农户的花椒、竹笋、天麻、土鸡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保底收购,农户负责种养,通过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让分散的小特产变成了增收的大产业。
地域从来不是阻碍,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才是初心。来自山东的李树春,目前是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他看中大理弥渡的气候优势,便从山东远赴大理弥渡发展设施农业,却遭遇“企业缺土地、农户缺技术”的困境。
2020年,李树春提出“龙头企业带农户”的“深度双绑”模式,用自家资产为25户农户担保贷款300万元建大棚,又通过3%捐赠村集体、80%分给农户合作社、合作社提取5%作为公积金,20%归龙头企业的“3582”利益分配机制。如今,该模式已带动228户农户入社,户均年收益超20万元。
从盘活闲置土地到深耕特色资源,从本地能人到外来创业者,这些产业“领头雁”用实践证明,立足实际、创新模式,乡村产业就能跳出小打小闹的局限,走向高质量发展。
非遗是乡村的文化根脉,也是振兴的独特资源。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传统手艺走出深闺、走向市场?文化“守护者”们给出了温暖有力的答案。
“以前村里说‘绣不好花,就嫁不出去’,现在彝绣成为彝家女致富的桥梁!”云南省级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品牌创始人王陆芬,一句话道出了彝绣的今昔之变。2013年,县领导一句“你能否回村带动刺绣产业”点燃了她深埋多年的梦想。彼时,她经营水果生意年收入超20万元,却毅然放弃稳定收益,回到村里牵头发展彝绣。
起步之路并不平坦,“绣品款式老旧、没人愿意买”的难题一度让她陷入困境。在政府支持下,王陆芬跑遍全国考察市场、设计新款、参加展会,先后成立合作社、公司、协会与电商服务站,一点点打开销路。如今,她的团队累计培训绣娘6000余名,累计销售产品10余万件,销售额6000余万元,更把“绣出来的高铁梦”绣到了北京,绣进了人民大会堂。
“古茶树不仅是产茶叶的树,更是贺开村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贺开村村委会副主任二爬,用集体经济唤醒了古茶树的文化价值。
大学毕业后,二爬选择了返乡助农,成立村民100%控股的古茶开发公司,在9个村寨中以曼弄老寨为核心,打造“云端集市”展示农特产品,又将农户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餐厅等,推动贺开古茶山走上“茶文旅商”融合发展之路,为村民带来了多重收益。
从一针一线唤醒彝绣的文化活力,到千年古茶串联起文旅融合的新路径,这些文化“守护者”没有停留在对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为非遗注入了现代活力。
“大学毕业时,同学都去考编,我却想用一部手机带火家乡。”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梅里南坡大本营主理人边玛永宗,是个敢想敢干的95后姑娘。她的家乡曾是“地图导航上都找不到的村庄”,乡亲们出不去,年轻人不回来。为了留住村里的“烟火气”,23岁的她毅然回乡创业。
起初,她拍短视频记录家乡美景,给上百位博主发私信求宣传,带着博主体验户外露营,还自费买材料搭建村里的观景台。慢慢地,账号有了热度,梅里雪山也逐渐被人熟知。游客从2022年的100多人增长到2024年的3500多人,两年带动村民增收125万元。更难得的是,村民们还学会了普通话,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大山里不缺宝贝,缺的是把宝贝带出去的人”。怒江山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佳洁,曾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辞职回乡后用3万元创业补贴开了家小卖铺,直到听到留守妇女“想挣钱却走不开”的叹息,她下定决心,要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2023年,李佳洁尝试种植菌菇,因技术不过关亏损10万元。不服输的她专程到云南农业大学请教专家,整天泡在大棚记录数据,最终成功种出鸡油菌。她还创新“菌+蒜”轮作模式,开发深加工产品,让怒江大峡谷里长出“致富菇”。
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周艺畅,用十年实现了从“一株仙草”到“三产融合康养产业”的跨越。作为当地石斛公司的董事长,她建起全县首个石斛组培繁育基地,创新“组培+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出石头附着种、树上绑着种、篮子吊着种,走出一条“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的绿色发展道路。
“当我看到乡亲们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跃升到3万元,增长超过40倍时,才真正明白,乡亲们的信任是我所有坚持的动力。”周艺畅难掩激动,现场掌声一次次响起。
这掌声,不仅送给周艺畅,更送给千千万万的“新农人”,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千难万阻,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共富之路。
“让土地生金,更要让乡村焕彩”“让农民真正受益,产业才有根基”“乡村需要更多青年,我的梦想就是让大家‘生活在家、就业在家、幸福在家’。”……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话语,久久回荡在会场。
“我真切感受到,无论是云南的乡亲,还是全国的农民,都在绞尽脑汁建设家乡,这劲头太鼓舞我了。”现场观众刘加柳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故事会既是展示平台,更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砚山县委副书记张兴荣说,“新农民带来的不只是产业、技术,更证明乡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砚山会继续培育更多新农民,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