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交响”搭配“幸福底色”——云南蒙自市产业链延伸激发乡村共富动能

2025-11-17 21:15:18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从田垄间的“单打独斗”到产业链上的“抱团共赢”;从车站的离别背影到家门口的就业笑容;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土特产到从网络平台卖到各地……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各烟区铺展。

今年烟叶采收结束后,蒙自市芷村镇白石岩村烟农杨华和媳妇古秀珍并未停歇,夫妻俩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烟农合作社的农机专业服务队,对自家40亩烟田进行烟杆拔除、深耕翻犁作业,随后播种油菜和蚕豆。“春季种烤烟,秋季接茬种油菜或蚕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杨华说。

这种种植模式不仅带来了直接经济收益,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农作物连作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养分失衡,而豆科作物能固氮养地,油菜根系发达,有助于打破犁底层,增强了土壤通透性,再加上合作社提供的‘一站式’农机服务,更是提升了农事效率。”杨华介绍。

无独有偶,在蒙自市冷泉镇泥都底村,村民们通过打造“春赏花海、夏采蜜汁、秋摘生态果、冬游秘境”的农旅融合新格局,将原本沉寂的乡村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收的经济动能。

据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实施“烟后作物”轮作、复种、套种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10%以上,化肥使用量有效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此外,因地制宜推广“肉牛养殖—牛粪还田—农产品提质”生态循环模式,节省近30%化肥投入。同时,较传统种植模式,全市各烟区实施“烤烟+N”的种植模式,亩均增收近2000元,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上万个。

这一系列耕作模式的背后,是蒙自烟区现代农业科技与生态循环的深度融合,也是“以烟稳粮、以烟促农、以旅兴村”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蒙自烟区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各烟区以资源集聚、要素配置为基础,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烟叶+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旅融合”等新模式,形成“烟叶稳收、辅助增收、生态增效”的良性循环,延伸一二三产业链条发展,助力烟农增收致富。

幸福的底色,是烟火人间的安稳,是岁月静好的丰盈,更是产业赋能的坚实与生态宜居的惬意。

“以前在外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采摘枇杷,一天能挣120—130元左右,老人孩子也能照顾到。”蒙自市芷村镇新寨村,正在分拣枇杷的村民吴秀梅说,像她这样的村民在当地不少。

“在‘云香印象’小程序上下单,烟农合作社的机耕队第二天就来到我家田里,60亩烟田的起垄、打塘,2天不到就搞定。”蒙自市鸣鹫镇石洞村村民杨金全说,除了机耕服务,村民们还能在这个小程序上预约烟叶采烤一体化及烟叶专业化分级服务,以及购买烟用物资等,很方便。

“以前种出的农产品再好,也只能依靠收购商定价或运到周边集市卖,价格上不去。”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新庄村村民高丽华说,现在通过参加蒙自市烟草专卖局组织的“职业烟农。培训,她不仅学会了种植技术,还学会了给土特产做包装、直播带货等技巧,“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我在网上卖的石榴比过去一年卖得都多!”

幸福底色,藏于民生改善的细节里,见于产业发展的实效中。

近年来,蒙自市烟草专卖局扎根“三农”沃土,以坚实的产业支撑、前沿的技术创新、厚重的责任担当,交织成烟区乡村幸福生活经纬,让农民增收的喜悦萦绕农家小院,让绿色的诗意铺满城乡沃野,将乡村“幸福底色”染得更浓、绘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