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靠天吃饭” 到到 “棚里淘金”
走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二期大棚,一股温润的气息裹挟着果蔬的清香扑面而来,连片的藤蔓顺着支架向上攀爬,巴掌大的绿叶层层叠叠,黄瓜嫩条顶着黄色小花,连泥土里刚冒头的菜苗都透着鲜亮的绿,整个大棚仿佛被“泼”了一层生机盎然的绿颜料。
这座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是由内蒙古大山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标杆项目,总规划占地5000亩,建设512栋土钢温室。为进一步扩大惠民覆盖面,2025年园区依托衔接资金8500多万元,新建249栋温室,辐射带动了2个苏木镇17个嘎查村发展,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增收400万元以上,更直接联农带农847户农牧户,其中包含脱贫户、监测对象181户358人,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共同富裕筑牢了产业根基。
在承包的西红柿大棚里,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三支渠村四社村民赵小军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她手法娴熟地摘下一个个红透的西红柿,将其放入筐中。
赵小军说:“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收入也不稳定。现在的种地政策对于我们农民来说真是太好了,不仅提供免费的过冬暖棚,还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并与周边商超、电商平台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们只管安心种植,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不只是三支渠村的“致富棚”,更是返乡人才的“创业台”、脱贫群众的“稳收网”。园区在定向帮扶当地村民的同时,专门为返乡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免费创业暖棚和从种苗培育到市场销售的“保姆式”服务;针对脱贫群众,创新推出“就业+合作”双轨模式,既优先吸纳脱贫户到园区务工,又支持脱贫户承包大棚,通过“统一管理、分户经营”降低风险,进一步建立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止返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乌拉特后旗国际农博园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截至目前,园区一期、二期已带动8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务工人员年均收入突破9.6万元,承包大棚农户户均年增收达10万元,绘就了“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的乡村振兴图景。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有机蔬菜核心产业,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管控体系,并不断丰富农企利益联结合作形式,为打造绿色高端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实现农企共富作出更多有益实践。”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副总经理张中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