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协委员呼吁:补齐乡村医疗急救短板,畅通急救“最后一公里”

2025-01-15 22:38:37来源:中国农网

医疗急救是“与生命赛跑”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院前急救工作,共建成市、县级急救中心78家,急救站点1163个,全省AED配置达到平均每10万人46.4台水平,公共场所急救资源分布更加均衡、便捷可及。经过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检验,院前急救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院前急救架构。

农工党浙江省常委、浙江省政协委员、浙大二院副院长张茂通过对全省11个地市87个县区5319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救现状的调研发现,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点,其急救能力直接影响整个体系的效能,是全省急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尚有短板亟待补齐,仍存在最基层医疗点的急救功能弱化、急救设备配置不足、医护队伍急救能力不足、村民自救意识不强等问题。

当前,浙江省县域医疗能力不断强化,95%的县级医疗机构达到二甲及以上水平,急危重症救护能力也得到增强。通过医共体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在提升,群众就医首先考虑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加上常住人口减少,村卫生室诊疗量降低,基本急救的功能在明显弱化。张茂表示,这明显有违于“千万工程”、健康乡村建设的精神。

此外,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有限,急救器材和远程医疗设施不足,呼吸球囊面罩、氧疗设备、吸引器等急救器械等普遍缺乏。特别是电除颤设备、心电图机的缺位,严重影响心脏骤停、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

值得一提的是,基层医护年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张茂介绍,5319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医生6580名,其中61-70岁的医生1236名(18.8%),70岁以上的医生805名(12.2%)。人员普遍老龄化严重,尤其是村卫生室医生群体中60岁以上的比例超过四成,40岁以下占比只有13%,后备力量不足。此外基层医护急救技能薄弱、经验不足。基层急救病例中以一般性创伤(69.6%)为主,卒中、胸痛病例相对常见,有心肺复苏、中毒病例的单位比例远不到10%。因此,基层医务人员在急救设备使用、急救技能掌握上相对弱,急救的实战经验明显欠缺。

为此,张茂建议:补齐基层急救硬件短板,保障“救得及时”;夯实基层队伍建设,保障“救得专业”;拓宽大众培训,保障“救在身边”。

张茂建议急救器材和药品配置到位,增加乡镇卫生院尤其是村卫生室呼吸球囊面罩、氧疗设备、吸引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相关设备的配置,以及实现县域卫生室“心电一张网”。加强急救药品配备,未列入集采的急救药品实施采购备案制,按需及时采购配备,增强急救保障能力。

在此基础上,保障24小时急救服务到村。可以在村卫生室配备远程会诊设备,连接二级以上医院急诊室,提升急救效能。应对人口较少或者全天候服务难以实现的村落,探索距离较近卫生室进行单、双号轮流24小时值班等方法,保障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早期急救,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等时间窗疾病的生存率。

张茂表示,要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培训、指导数量、人次等纳入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晋级及年度学分内容。落实村医、乡医待遇保障,定向培养年轻人扎根基层医疗卫生。通过定向培养医学生、毕业后编制放在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镇一体化统筹使用等多种形式,来优化、补充现有乡村与社区医疗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还要强化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基层卫生室对常见重要急症初步急救的经验不足,张茂建议以县域为单位强化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培训,例如目前浙江省急诊质控中心在全省推广的初步急救能力培训(PEAT)反响很好。

此外,通过基层医务人员“上挂”学习,跟诊学习,结合自学、网上学习等方式,迅速提高救治能力;上级医院专家下沉至卫生院、村卫生室指导、培训、参与急救处置及带教等,形成上下联动,加强院前创伤早期评估及规范处理培训。

张茂还建议,提高AED等急救设备配置的科学性。浙江省AED配置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还不够均匀。他建议通过政府配置和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式,推动AED配置数进一步提高,尤其保障人口密度大的城区、偏远山村海岛、临时性工地等特殊场所均不留盲区。

此外,构建全覆盖的群众“共救网”。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责任,培养村民主动联系问诊的习惯。采用广播、宣传画、方言歌谣等方式科普农村常见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疾病、急腹症等病症,以村民喜闻乐见、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急救常识宣教。推动急救科普和技能培训课程走入社区、校园,将配置AED的单位职工、社区网格员、特殊工种人员,山村海岛留守青壮年等纳入重点培训对象,实现“人人学急救”向“人人会急救”发展,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