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开讲 传授管用技术
7月2日,烈日炎炎,在河北磁县玉米田里,一场“田间课堂。正在火热开讲。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来到田间,为当地种植大户、农技骨干及基层农技人员等进行田间课堂的现场教学。
在一块起伏不平的坡岗上,示范田里晚春播的玉米已经长到半人高,植株茁壮、群体整齐,与旁边农户常规种植的玉米差异明显。这是采用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条件下,搭好了丰产架子,展现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潜力。谢瑞芝研究员以两块大田的玉米为案例,为大家讲解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核心,从宽窄行种植、导航精细播种、合理增加密度、适时化控、水肥科学运筹、病虫草害及时管理等方面展示技术效果。她现场剥开玉米植株,比较不同化控措施玉米茎秆和气生根的发育差异。邯郸市农技站负责人段美生介绍,当地特意准备了播种较早的示范田,就是为田间课堂提供场景,这种眼见为实的实物教学让参加的人员印象深刻,能够在大田生产中将技术环节应用到位。
在另一块示范田中,600多米长的玉米地里,刚刚出苗的玉米呈现出一条条笔直的线条,导航播种的效果让大家啧啧赞叹。在这块示范田,谢瑞芝研究员拔出几棵玉米苗,指出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质量的影响,强调玉米“七分种、三分管”的特点,解释了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滴灌带布局的作用:实现按需、分次、定向供给水肥,不仅能将水肥效率从30。—40%提高到60。—70%,更能显著降低生产的用工成本。最后,按照玉米田间管理的进程,梳理了3—5展叶期的化学除草、6。8展期的化控防倒、化控后5。7天的水肥管理以及后期的“一喷多效”等关键管理环节。
磁县是磁县是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此次活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磁县人民政府“玉米单产提升科技包县合作。的重要内容。据介绍,在作科所研究团队的指导下,围绕玉米密植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比较、水肥运筹管理等关键环节设置了不同处理,让农户直观感受技术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的技术模式集成和应用奠定基础。双方共同打造10—15片玉米高产优质精准调控绿色技术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单产每亩提高150—200公斤,百亩示范方亩产突破1000公斤,带动全县30万亩玉米生产提质增效。
磁县农业服务协会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技术培训活动,推动良种良法良技落地生根,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农民掌握更多更好地实用技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磁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