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弦歌起处是吾乡

2025-11-18 20:16:00 更新 来源:中国农网

秦巴山区冬寒料峭,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许多地方却因文化的火热驱逐了寒意,平添了生机。在长安镇文共体分中心广场上,锣鼓声声中,文化队负责人刘海和正带领村民们排练花鼓戏。在八仙镇龙门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年过古稀的老人、刚刚放下农具的村民陆续聚集,激昂的歌声与电子琴、架子鼓点相互交织,回荡在山间的暮色中。这些文化活动,正是平利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促进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以前排节目要挨家挨户动员,现在微信群里喊一声,半个小时就能凑齐一场戏的班子。”刘海和说,他的团队从花鼓戏表演入手,陆续将弦子腔、小场子、道情表演唱等改编成适合群众参与的文艺节目。参与人数从最初的七八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业余爱好逐渐变成了订单演出。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长安镇创新的“1+3+N”文化服务网络——以镇文共体分中心为枢纽,按照境内3条河流划分片区,组团式设立3个联合子中心,形成覆盖全镇的文化服务网络。子中心可直接向镇分中心“点单”,申请文化资源配送,确保优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

今年3月,连仙河联合子中心提出“送戏上门”需求后,长安镇分中心迅速协调平利县“戏曲进乡村”团队连续演出3场,场场爆满。“以前群众想看戏得去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还能上台唱两句。”连仙河联合子中心文化联络员张涛宇说。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如今在长安镇的文化活动中,越来越多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观众成为主角。龙门村农民合唱团的发展历程同样印证了这一转变。今年65岁的姜大丽自从村里5月份组建合唱团,从未缺席过排练。“一天不唱嗓子痒,两天不唱饭不香,三天不唱心发慌。”她笑着说。团长周秀林走街串户招呼大伙儿参加合唱团时,不少村民最初是拒绝的。村民张定兰曾蹲在门口搓着围裙边表示:“我?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还唱歌?别叫人笑掉大牙!”然而,转变悄然而至。村里大喇叭放着排练录音,合唱声穿越田地,飘进屋里,不久后,张定兰和袁敦雁等最初拒绝的村民反而成了周秀林的得力帮手,挨家挨户敲门动员。在周秀林的带领下,合唱团固定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

平利县着力挖掘有热情、有才华的文化能人,懂技术、有情怀的“土专家”,懂网络、善经营的“新农人”,培养造就了一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长安镇建立动态管理的人才库,目前已有190余名民间艺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文艺爱好者入库。镇里还鼓励文化能人“带队”,依托3家文化公司、8个文体社团,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文化服务。

西河镇的陈巧云也是文化能人的典型代表。1969年出生的她,人生轨迹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在陈巧云手中,石头不再是冰冷的自然造物,而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灵性之物。她会为一块石头端详良久,仔细研究其形状、大小、纹理,直到石头的语言与心中的图景完美契合。她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远山的轮廓、老屋的瓦片、蜿蜒的村巷,都化作石头上鲜活的乡土记忆。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将平利县的非遗——弦子腔的悠远、女娲传说的神奇,巧妙地融入石画创作,让古老文化在石头上“开花”。今年,西河镇在山水掩映的坝河畔小木屋为她成立了工作室,优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她新的创作灵感,工作室也成为独特的旅游参观打卡点。西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多次邀请陈巧云举办创作培训和交流活动,带动一批爱好者成为“乡村绘画师”。

在长安镇,文化能人的引领作用同样显著。高峰村的刘庭华有一手舞狮子的好本事,在刘海和三番五次上门邀请后,欣然加入团队;开诊所的邓文,本来是茶余饭后过来听个热闹,有一回听着听着,手痒难耐,忍不住上手敲了一回鼓,从此成了雷打不动的固定队员;中坝村的“安康好人”李海霞,一边悉心照料着聋哑的小叔子和患病的姑妹,一边挤出时间跟着学舞蹈,后来竟担纲主演,和几个年轻媳妇自编自演了舞蹈《叫一声二奶奶》,到县里参加比赛。

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移风易俗,培育着文明乡风。

7月底,中坝村的柯昌付老人过大寿。家里人没想着大摆宴席,而是向刘海和发出了特别的邀请:“我们不摆那么多酒席了,老人就爱看个戏,请你们来演一场,又热闹又文明!”刘海和立马应承下来,带着团队精心编排了16个祝寿节目——大鼓《十送祝福》敲得震天动地,《祝寿舞》跳得喜气洋洋,还排了趣味小品。寿宴那天,中坝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挤满了乡亲。主人家自己算了笔账:过去办这么一场寿宴,少说也得花三万多元;这次请文艺队,只花了五千块,净省了两万五,给老人买了张舒舒服服的按摩椅。乡亲们看节目笑得合不拢嘴,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也跟着效仿了起来。中原村村民黄琴说:“以前最怕接到吃席的通知,一年随礼的负担重啊!现在好了,去看场热闹的表演,就算贺喜了,心里轻松多了!”

在龙门村,合唱团带来的不仅是歌声,更是乡村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前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伤眼睛得很,现在有了合唱团,生活充实多了。”75岁的肖永立是团里最年长的成员,每次排练都最早到场。唱歌成了劳作之余的主要爱好,村里无所事事的人少了,交流互动多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家住在龙门村王家榜的邻里两家曾因琐事积怨,谁也不搭理谁,两家主人刚参加合唱团时,心里同时嘀咕,下意识地选了相距最远的位置。随着排练和演出越来越多,两人不知不觉站到了一起,并讨论起音准等问题。现在,两家已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面对留守儿童假期陪伴缺失、成长引导不足等乡村治理短板,平利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服务模式,将文化强基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西河镇的“清莲学堂”与“清莲书屋”便是典范。在西坝村,一座深红色建筑面池而居,背靠着黛色远山,门楣上“清莲”二字遒劲有力。西河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阮书旖正在讲台上捧书踱步,悠然吟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诵罢,台下20余名孩童的诵读声便齐齐响起。“‘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咱们‘清莲学堂’和‘清莲书屋’的名字,就是源于这句古训。”阮书旖说,“这不仅是对传统廉洁风骨的传承,更是我们做基层文化强基工作的初心——要让清廉正气浸润每一位村民和孩子的心田。”

留守儿童陪伴缺失、成长引导不足,是乡村治理的突出短板。“更好地陪伴孩子们成长,是创办‘清莲学堂’的初心。”西河镇负责人介绍,该镇立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学堂+自然”的场所优势,利用“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干部(干部家属)”人才资源,为孩子们开设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目前已累计举办30余场国学课堂,覆盖100余名留守儿童。

来到一楼的书屋,书架整齐排列,几位村民正低头翻阅图书。书架上摆放的书目众多,从老人爱读的法律读物,到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再到年轻人需要的农技书籍应有尽有。“清莲书屋”依托平利县图书馆馆外服务点的身份,搭上“文共体”建设的快车,通过“点单配送”机制实现图书资源定期流转更新。更具创新意义的是书屋的“群众自治”管理模式,村里从爱书群众中遴选8人担任志愿管理员,大家每周轮流值守,真正让书屋实现了“群众管、群众用、群众享”的良性循环。

“我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推动‘文共体’提质扩面,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充分激发基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群众从‘文化接受者’到‘文化创造者’的角色转变,使文明新风在自我表达、自我教育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内蕴和文明力量。”平利县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