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函沃野绘“丰”景
金秋时节,地处黄河岸边、秦岭余脉、崤函腹地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田野间一片丰收景象:灵宝市寺河山的苹果园里,早熟品种等待采摘;卢氏县朱阳关的香菇大棚内,标准化菌棒正孕育希望;沿黄乡村的廊道上,成熟的枣林与葡萄相映成趣……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锚定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为笔、以乡村为纸,在崤函大地上书写出了乡村振兴的亮丽答卷。
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说。近年来,三门峡市立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形成了“果、菌、药、烟、菜、牧”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以前农户种苹果多是凭经验,现在我们引入智慧管理系统,构建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及智能化果园管理模式,不仅改变了苹果生产种植方式,而且能让种出的每颗苹果都有‘身份证’,直接推动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9月18日,在三门峡灵宝市焦村镇乔沟村5G未来果园旁,高山果业相关负责人范甜甜介绍,他们辐射带动周边19个村发展苹果产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
为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灵宝市积极推进乔化果园提质增效,建成19.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矮砧集约化栽培10万亩,苹果种植总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灵宝苹果”品牌价值突破201.84亿元,苹果全链条产值达207亿元,产业链条年吸纳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安排转移就业4万余人。
单一特色难成势,集群发展方致远。为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三门峡市围绕果品业以发展绿色有机果品为方向,稳面积、调结构、提品质、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抓好水果产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果品产业转型发展。尤其是重点打造了40万亩“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并以此为依托抓好龙头引领、品牌塑造。
围绕食用菌产业,三门峡市着力推动由林下种植向设施大棚种植、由传统生产向环保生产、由普通品种向名优品种转变,积极推行“果菌间作”“菌菜共生”等种植模式,食用菌总规模达到4.9亿袋。
三门峡市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多达1225种,中药材产业在这里演绎着“点草成金”的蜕变。目前,全市已形成卢氏、灵宝、渑池三大核心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连翘、黄精等道地药材品种,中药材总面积达到97万亩,配套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通了中药材产业链。
依托渑池县中药材资源优势,三门峡广宇生物制药在陈村乡雍家院等村建立冬凌草种植基地及丹参种植、育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200余户药农种植冬凌草近4000亩,年产量超400万斤。“通过企业保底收购、专家团队技术支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规范化运营,实现冬凌草产业从产地选种、育苗、种植、初加工再到药企成品药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雍家院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峰说。
果香菌鲜药草肥,崤函大地产业兴。当下,果园生金、菌袋飘香、药田织锦、畜产丰盈……特色农业产业在三门峡已是枝繁叶茂。
秋日里,到灵宝市尹庄镇寺洼村登高远望,只见群山连绵起伏,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这几年,我们挖掘尹喜文化、皂角古树、灵卢古道、盐商驿站等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集群初具规模。”寺洼村党支部书记潘艳琴介绍,通过盘活老村资源,发展种农家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这种回归自然生态的沉浸式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寺洼村村民张艳红与人合办了时光小院,在她的精心经营下,小院的生意越来越好,顾客络绎不绝。“你看,村里的老旧小院修葺一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住着比城里都舒服,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菜!”张艳红说着脸上露出了笑意。而这一变化则源于尹庄镇正在加快推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
2024年12月,灵宝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合”先导区(组织联合、资源整合、经营契合、链条耦合)入选河南省首批1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制型先导区之一。立足丘陵区资源禀赋,灵宝市“四合”先导区以灵宝市区为核心、以乡镇为中心、以村为基本点、以项目为发力点,定位全国丘陵片区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豫西“生态种养内循环”标杆区、豫西“城-丘”一体化融合发展样板区、黄河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河南农村共同富裕先行区,探索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机制、新模式。
如今,灵宝市“四合”先导区成效凸显,先后整合焦村镇、尹庄镇、寺河乡、川口镇4个乡镇104个行政村,重点建设20个村,打造了现代矮砧苹果智慧种植区、绿色循环生态养殖区、休闲研学文旅康养城乡融合片区、生态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高山苹果生态种植区等5个主题产业片区。
不只灵宝市在变,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片区沿黄生态廊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等紧密结合,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共享,改建养老中心6处,建设森林乡村13个,因地制宜开展“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建设小游园、小菜园1360余处,建设枣林漫步生态休闲廊道、“枣主题民宿”等富有地域特色、承载乡愁记忆的精品空间12处,打造“枣乡后地”“菜兴大王”“记忆北营”等19个乡村IP,让乡村更加宜居、更有韵味。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支撑起乡村振兴的“软环境”。目前,三门峡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班车,卢氏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4%,5G网络、快递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94个古村落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建成寺河山智慧果园物联网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让乡村既留住乡愁,又拥抱智能。
“这次分了37万元,心里非常激动,多亏合作社统一服务,精心指导,让俺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不久前,在灵宝市故县镇冯家塬村分红大会上,果农邱学明激动地说。当天,冯家塬村有103户群众参与产业分红,总分红金额达680万元。
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冯家塬,几年前另辟蹊径,通过党支部领办“豫塬红”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珍珠枣油桃、石榴、苹果等特色产业,仅珍珠枣油桃种植面积就超2000亩,配套建设冷库、分拣中心,采取分散种植、统一管理的办法,最大限度维护社员利益。“这是村里第四次分红,接下来要在强技术、拓销路、树品牌上再下功夫,争取让分红一年比一年多!”冯家塬村党支部书记陈文生信心满满地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三门峡市探索出多元增收路径。卢氏县朱阳关镇王店村曾因设施落后、产业链短,菇农增收困难。2022年,该村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创新“资源整合、社企结合、三产融合”模式,流转土地150亩建成421个标准化大棚、100个养菌棚,引入浙江盛源、深圳茂雄等企业直连市场,鲜菇收购价每斤提高0.5元。
“去年,我们出口鲜菇2752吨,创汇712万美元,‘朱阳雄关·水甜菇鲜’卖到了欧美、日韩等地区!”王店村党支部书记李帅民自豪地说,如今全村香菇种植规模稳定在1200万棒,年产量达9000吨,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灵宝市焦村镇秦村所种植的110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让村里的56户村民获益颇丰。“我们种的葡萄注重品质,‘定穗、定仁、定糖’,每亩葡萄的串数、每串的粒数以及糖分都提前控制好,所以价格卖得比较高。目前,销售市场已拓展到俄罗斯、印度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秦村党支部书记庞新革介绍,特别是去年5月,村里建设了葡萄出口分拣中心,10个冷库可贮存300万斤葡萄,覆盖带动周边4个乡镇的果品销售。
当下,三门峡市还通过实施“头雁”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行动,开展涵盖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培训,培育一批“新农人”,直接助力当地果品、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直播’发展模式,通过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进行品牌化包装,打通生产、种植、销售链条,让‘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在灵宝市阳平镇中社村的电商孵化基地内,中社村党支部书记阴铁蛋说。
“秋分见三象,遍地起新粮。”秋分临近,崤函大地上瓜果飘香、五谷丰登,从黄河之滨到伏牛山区,从巍巍函谷关到连绵崤山,广袤的大地上一派繁忙,绘就了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