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扎根”成时代“新农人”
周日早上不到7点,程静就到家庭农场里忙活了。
游客大都是被有着几丝“文艺范儿”的农场环境吸引过来的:棚外,一朵朵向日葵、格桑花竞相绽放,芳香扑鼻;棚里,一串串青红不一的西红柿挂在藤蔓。眼下小番茄已经开摘了2个多月,每天都有十几拨游客采摘。
程静的家乡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是一座位于岷江边的千年古镇。近几年,依托中国传统村落金字招牌,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10年,学旅游英语专业的程静大学毕业,在成都、乐山等地旅游行业打拼了7年。2018年,怀着浓厚家乡情怀的她,一头“扎进”农村,一心经营家庭农场,一步步将旅游融进乡村……发展到现在,农场50亩,蔬菜总产值约97万元,纯利润21万元。
但起初,程静没少吃亏。有一年,自己首次培育的黄瓜苗下田后不到1个月突然打蔫泛黄,因为经验不足,程静按照四处打听的方法,陆续投入5万多元进行补救。“就像感冒发烧一下,好像你是感冒别人也是感冒,但按别人的配方下药就是好不了。”最终,14亩大棚黄瓜当季只收获了7500公斤,损失了14万元左右。
自2022年起,陆续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不少培训后,这才让程静的信心越来越足。“之前参加了县上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2/3的课都是在田间地头上的。”程静说,课堂上讲了不少肥料配比、科学育苗、消毒等专业知识,现在她对选种、浇水、施肥等,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进一步保证农场蔬菜的口感、产量。
既有集中培训,也有跟踪指导。不久前,在黄瓜生长关键时节,培训班老师组织专家深入程静的家庭农场时发现病虫害迹象后,立即“量身定制”了一套绿色解决方案,为她避免了损失。
各种培训参加下来,程静的农场经营理念也变了。“我看过、走过很多古镇,为什么一些资源不如我们的却比我们发展得好?因为他们知道游客的真正需求。”在程静心中,绵延的文化为家乡灌注了灵魂和血液,之所以没有将游客“留下来”,是因为家乡开发的有效体验、旅游特色服务不多。“发展乡村采摘,可以真正把家乡变成游客们‘可带走的记忆’。”程静决定,将农场部分大棚种上小番茄,推出农场采摘。
“因为是第一年种,我非常小心。”对于程静来说,育苗、断根、栽种、正苗、授粉、疏果等小番茄种植需要经过的10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品质,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让她有底气的是,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她可以咨询培训班的老师或者同学。“试种的效果不错。”程静算了算,今年1亩小番茄产量约2500公斤,如果按市场批发均价12元/公斤算,1亩可以卖3万多元;而她拿来给游客采摘产值至少翻番,卖5万元没问题。“加上直销的番茄、黄瓜、茄子,今年到目前为止,整个农场产值已实现50万元。”程静说。
一系列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下,程静农场的设施设备也变了。从2022年到现在,程静先后对大棚设施进行了改造,并新购置了旋耕机、农用器材等,享受了政府大棚设施改造补贴16.2万元、设施设备补贴2.76万元。除了这些,程静还于2023年获得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补助0.5万元、深化职业农民制度试点项目养老补贴0.34万元;农场设施设备改造项目也于2024年储备入库,已进入验收阶段。
如今,她进入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农学班学习,学费0.72万元,2026年顺利毕业后,将获得政府补助0.4万元。通过不断学习,程静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也对高素质农民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农业来说,‘种地是靠老天爷吃饭’这句老话已经不适用了。”在程静看来,高素质农民不仅要会新的种植技术,还要有新的发展理念。下一步,她计划引进新品种,扩大采摘面积,丰富农场景观小品,探索与民宿、酒店、旅行社合作模式,按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带动更多农户增收。